从“嫌贵该努力挣钱”到“人生不完整”,博主的西贝馒头争议之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08:36 3

摘要:我跟你说,那个博主“小天才呢”刚还在为西贝3.9元馒头吵得面红耳赤说“嫌贵该努力挣钱”,国庆刚过就突然蹦出句“人生没吃过西贝不完整”,这前后反差也太离谱了吧,到底为啥突然这么上头?

我跟你说,那个博主“小天才呢”刚还在为西贝3.9元馒头吵得面红耳赤说“嫌贵该努力挣钱”,国庆刚过就突然蹦出句“人生没吃过西贝不完整”,这前后反差也太离谱了吧,到底为啥突然这么上头?

我跟你说,这个博主“小天才呢”可真是闹出了个大乐子!

他居然说什么“人生中没有吃过西贝,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话差点笑掉我大牙,为什么呢?

因为就在国庆前后,他还在为西贝那个3.9元一个的馒头跟人吵得面红耳赤呢。

想想9月的时候,西贝刚被罗永浩吐槽“21元馒头缺德”,网友骂得满天飞,结果这博主倒好,突然大放厥词,说没吃过西贝人生不完整,这不是明摆着往自己脸上贴金吗?

具体来说,10月4日这天,他发了个探店视频,镜头直接怼着个120克的手工戗面馒头,张嘴就来,“3.9元不贵,嫌贵该努力挣钱。”

评论区直接炸锅了,794条评论全是喷他的,比如“收钱了吧?”

“商单报价才160块,真接不起大牌?”

他粉丝不到5000,还硬着头皮刚。

结果到了10月6日,他更绝,又发视频抛出那句“人生没吃过西贝不完整”,评论瞬间冲到3.9万条,粉丝蹭蹭涨到6100多。这波操作,真当自己是西贝代言人了?

更逗的是,10月9日他还跑去西贝直播间直播,梗着脖子说“没收钱,就支持本土品牌”,结果直播间全是“蹭流量”“骗子”的骂声,1.5万人看着呢,没几分钟就被封了。

西贝呢,全程沉默,既不认也不解释,后来重庆一家门店偷偷透了底,这馒头根本不是店里现做的,是中央厨房配过来的,定价压根没打算变。

说白了,3.9元的“平价版”馒头,在便利店1.5元就能买热乎的,西贝还硬说“不完整”,网友不笑出声才怪。

再回想9月罗永浩骂21元馒头的事,西贝急着澄清“老产品早下架了”,结果一个月后,3.9元的新版馒头又闹出新风波。

西贝搞降价发代金券,有人417元账单用券后只付17元,这反差早就说明了,大家对它的定价敏感得跟针尖似的。

现在博主还硬塞“人生不完整”的大帽子,简直像在给西贝的定价打补丁,补得自己都站不住脚。

3.9元馒头配个“人生不完整”,比罗永浩吐槽的21元馒头还离谱,网友笑出声,太正常了。

国庆假期刚过,一场围绕西贝莜面村3.9元手工戗面馒头的舆论风波就悄悄发酵了。

博主“小天才呢”在9月30日至10月6日期间连发3条探店视频,声称“嫌馒头贵就该努力赚钱”,这话迅速点燃全网争议。

视频点赞量不足5000,但评论数突破4万,博主粉丝量暴涨至6100人,60秒视频报价从120元飙到160元。

10月9日直播时被1.5万网友集体谩骂,直播间被平台封禁,这场自编自导的“流量狂欢”算是到了高潮。

这场争议可不是偶然爆发的,博主精准捕捉到西贝正处于舆论敏感期,之前因“预制菜风波”被罗永浩公开炮轰,9月15日西贝刚发布致歉信并启动全国范围降价整改,消费者对定价策略高度敏感。

而3.9元馒头作为西贝价格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既延续了之前21元古法馒头的话题性,又巧妙避开预制菜争议焦点,成功把舆论引向“消费价值观”层面。

博主选择在国庆假期结束后的舆论真空期集中发布内容,这时候公众注意力从假期回归日常,对社会议题的讨论需求旺盛。

他发的3条视频都用“街头采访+主观论断”模式,刻意放大少数支持声音,营造出“多数人认可高价”的假象。

比如视频里,博主问其他顾客意见,有顾客说“问题不太大”,但菜品价格偏高。

这些选择性呈现的事实,让普通消费者误以为多数人认可高价。

从商业角度看,这场炒作真是低成本高回报的典范。

博主自称没收取西贝任何费用,实际投入就三次到店消费的餐费(单次大概百元)。

但通过制造争议,他的账号商业价值指数级增长,粉丝量涨幅达24%,视频报价提升33%,还成功跻身“争议性话题博主”行列。

博主深谙平台算法规则,视频内容包含“价格争议”“价值观冲突”“品牌对抗”等多重流量密码,触发平台推荐机制。

尽管单条视频点赞不高,但评论区的激烈争吵显著延长了用户停留时长,间接提升了内容权重。

这种“以争议换曝光”的策略,在短视频领域已经成了成熟操作模板。

博主的言论设计也极具心理学技巧,“嫌贵该努力赚钱”这话把价格争议转化成“个人能力评判”,既刺激了普通消费者的逆反心理,又迎合了部分中产阶层的优越感,从而引发两极分化的舆论反应。

传播策略上,博主采取“立体化碰瓷”模式,视频里穿插对其他顾客的采访(刻意选支持西贝的消费者),直播时故意激怒网友制造冲突,事后又通过“委屈回应”进一步激化矛盾。

这场风波折射出探店行业的深层乱象,5000-10000粉丝量级的“腰部博主”普遍面临接单难问题,部分人开始用“争议营销”突围。

他们通过制造品牌对立、夸大产品缺陷、扭曲消费价值观等手段,迫使商家主动联系公关,好获取合作机会。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类争议往往形成“三方受益”的畸形生态,博主获得流量曝光,商家收获免费宣传(西贝虽没回应,但品牌声量持续高位),平台凭借话题热度提升用户活跃度。

而消费者在这场博弈中沦为被利用的工具,真正的产品质量、定价逻辑等核心问题被彻底边缘化。

博主的视频里所谓“支持高价”的顾客多是随机采访的路人,观点根本不具代表性。

真正的消费决策该基于产品品质、服务体验等核心要素,而不是被情绪化言论裹挟。

当“蹭热度”成了内容创作的潜规则,当“争议性”取代专业性变成流量密码,我们真得一起想想,在算法统治的时代,怎么守护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

来源:高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