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夜里,急促的敲门声突然炸响,刚睡着的官员吓得直接从床上滚下来,连鞋都来不及穿——这可不是《琅琊榜》里的戏码,是真实发生在古代的场景。
半夜里,急促的敲门声突然炸响,刚睡着的官员吓得直接从床上滚下来,连鞋都来不及穿——这可不是《琅琊榜》里的戏码,是真实发生在古代的场景。
古代有个神秘机构,比江左盟的情报网还狠,它像一张无形的网,缠在每个官员身上,连家里说句悄悄话都可能被偷听。
皇帝靠它把朝局攥得死死的,大臣们却天天提心吊胆,生怕下一秒就栽在这机构手里。这个让全天下官员夜不能寐的组织,到底有多吓人?
一说起古代特务机构,很多人先想到明朝锦衣卫,但其实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一群更隐秘的“监控员”,名叫“绣衣使者”。
这些人穿着绣着花纹的衣服,手里拿着皇帝赐的节杖,走在街上看着像钦差大臣,实则是皇帝派来盯人的眼线。
他们的眼睛比望远镜还尖,不管是官员偷偷贪了多少钱,私下里跟朋友抱怨了一句朝廷政策,还是家里请了客人吃饭,吃的什么菜、聊了什么话题,都能被他们摸得一清二楚。
更可怕的是,这些绣衣使者的权力大到没边——抓人的时候不用拿证据,看到不顺眼或者皇帝可能不喜欢的事,直接就能把官员铐走;
要是遇到他们觉得“紧急”的情况,哪怕是朝廷命官,先斩后奏都没问题。
有一回,一个地方官在家跟老婆喝酒,喝多了顺嘴说了句“陛下最近脾气越来越差,办事也没以前英明了”,这话刚说完没两天,绣衣使者就上门了,直接把他押到京城,最后不仅丢了官,还被流放边疆。
这事传开后,官员们彻底慌了,不管是在家跟家人说话,还是跟朋友聊天,都得先把家里的仆人、丫鬟全打发走,连门窗都要仔细检查一遍,生怕墙根下藏着绣衣使者的人,一句话说错就掉脑袋。
那时候的官员,每天上班前都要跟家人交代几句“后事”,不是夸张,是真的怕自己哪天就因为一点小事被绣衣使者盯上,再也回不了家。
汉武帝也靠着这群“活监控”,把朝堂上的小动作全看在眼里,谁想搞小动作、谁想结党营私,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牢牢稳住了自己的权力。
到了唐朝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古代情报机构的玩法又升级了,武则天把“全民告密”和“卧底潜伏”玩得炉火纯青,让官员们连身边人都不敢信。
她先是在皇宫门口放了一个铜做的箱子,叫“铜匦”,看起来像个普通的箱子,其实是专门的“告密箱”。
武则天下令,不管是农民、商人,还是官员家里的仆人、甚至是小孩,只要知道哪个官员有问题,哪怕只是听说的,都可以来告密。
而且告密的人不用怕被报复,朝廷会专门派人护送他们到京城,路上的吃喝住全由朝廷负责;
要是告密的内容是真的,能帮武则天抓住“坏人”,那告密者还能直接当官,甚至能拿到赏银。
这一下,全国上下都成了武则天的“眼线”。
有农民觉得地主跟官员勾结欺负人,就去告密;有仆人发现主子偷偷藏了贪来的钱,也去告密;
更夸张的是,还有儿子因为跟爹吵架,就把爹私下说的“对武则天不满的话”捅了出去。
那时候的官员,连跟家里人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被家里人听了去,转头就告到朝廷。
除了全民告密,武则天还搞了“无间道”——她培养了一群专门的“内卫”,让这些人假装成普通人,潜伏到官员身边。
有的内卫假装成官员的幕僚,帮官员处理公务;有的假装成仆人,照顾官员的生活;
还有的甚至假装成官员的朋友,跟官员一起喝酒聊天。
这些卧底把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记下来,每天偷偷传给武则天。
有个宰相,白天在朝堂上对武则天毕恭毕敬,说尽了好话,晚上回家后,越想越气,就写日记骂武则天“篡夺皇位,不得善终”。
结果第二天一早,武则天就把他叫到宫里,把他写的日记扔在他面前,吓得这宰相当场就跪下来磕头,连话都说不出来。
原来他最信任的那个幕僚,就是武则天派来的卧底,他写日记的时候,幕僚早就偷偷看过了。
从那以后,官员们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敢信,生怕身边就藏着武则天的内卫,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人家眼里。
要说古代情报机构里最出名、最让人害怕的,还得是明朝的锦衣卫。
一开始,锦衣卫只是皇帝的贴身保镖,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还有在祭祀、朝会的时候维持秩序,可后来慢慢变成了专门的特务机构,权力大到能让整个朝堂都发抖。
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叫“诏狱”,这个监狱比地狱还可怕——不管是朝廷的大理寺还是刑部,都管不了诏狱里的事,锦衣卫想抓谁就抓谁,想怎么审就怎么审。
官员一旦被抓进诏狱,几乎就没了活路,里面的酷刑能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很多官员没等审就被折磨死了。
而且锦衣卫的侦察手段细到变态,不管是大事小事,只要他们想查,就没有查不到的。
有个官员家里丢了一本文书,里面记了一些工作上的小事,他自己都没当回事。
结果三天后,锦衣卫就找上门了,不仅把偷文书的小偷抓到了,还把小偷这三天里干了什么、在哪儿吃的饭、甚至在哪儿嫖娼都查得明明白白,吓得这官员半天说不出话。
还有个大臣,偷偷纳了个小妾,没敢上报朝廷,本来以为这事没人知道,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锦衣卫的弹劾信,说他“私德有亏,欺瞒朝廷”,最后不仅被降了职,还被全朝官员嘲笑。
那时候的官员,每天都活在恐惧里,早上出门上班前,都要跟家人抱一抱,交代好家里的事,就怕自己走了之后再也回不来;甚至有的官员,晚上睡觉都不敢脱衣服,就怕锦衣卫半夜上门抓人。
锦衣卫还会盯着官员的日常行踪,谁跟谁走得近、谁经常一起吃饭、谁家里来了客人,都会被记录下来,要是发现有官员想结党营私,或者对皇帝有不满,立马就会动手。
那时候的朝堂上,人人自危,官员们见了面都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被锦衣卫的人看到,当成“有问题”的证据。
提到清朝雍正皇帝的情报机构,很多人会想到民间传说里的“血滴子”——说那是一群戴着面具的杀手,能用特制的武器把人的脑袋割下来,特别吓人。
但真实历史里,雍正的情报机构没那么玄幻,他靠的是“粘杆处”和“密折制度”,用更狠的“阳谋”,把大臣们拿捏得死死的。
粘杆处本来是雍正没当皇帝的时候,家里负责粘蝉、捉蜻蜓的小机构,后来雍正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情报组织。
粘杆处的人看起来跟普通的仆人没区别,其实都是雍正精心挑选的,他们平时在宫里宫外活动,收集各种消息,不管是官员的小动作,还是民间的传言,都会传给雍正。
但雍正最厉害的不是粘杆处,而是“密折制度”。他让官员们互相监视,不管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甚至是同级之间,都可以用密封的奏折(也就是“密折”)给雍正打小报告。
这些密折只有雍正能看,写密折的人不用怕被报复,所以官员们都敢把看到的、听到的事写进去。
比如当时的巡抚李卫,跟总督田文镜不对付,有一次李卫在私下里骂田文镜“只会拍皇帝马屁,没什么真本事”,这话很快就被田文镜知道了,田文镜立马写了封密折,把李卫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雍正;
而李卫也没闲着,他偷偷盯着田文镜,把田文镜收别人礼物的清单记了下来,也写了封密折给雍正。
雍正坐在皇宫里,靠着这些密折,把大臣们的小心思、小动作全摸透了。
有个官员想拍雍正的马屁,在密折里写“皇上就像日月一样,光芒万丈,照亮了整个天下”。
结果雍正看了之后,在密折上朱批了一句冷笑的话:“既然朕像日月一样,那你昨天偷偷去青楼,也是朕的光芒照着你去的?”
原来这官员去青楼的事,早就被另一个官员写在密折里告诉雍正了。
那时候的官员,就算跟朋友一起喝杯茶,都得琢磨对方是不是在给自己“打小报告”;就算在家里看本书,都怕被别人看到,说自己“不务正业”。
雍正就靠这种互相监视的方式,让大臣们不敢偷懒、不敢贪腐,更不敢有二心,牢牢掌控了朝堂。
看完这些古代的“情报大战”,是不是觉得背后有点发凉?
原来古代的官员这么难,连说句话、做件小事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被情报机构盯上。
要是你生活在明朝,成了一名官员,面对锦衣卫的严密监视,你会怎么保护自己,才能活过“三集”呢?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