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启示和读书感悟191:话不在多,达意则灵——刘备白门楼111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02:19 1

摘要:我和茗泰同学听《三国演义》,主持人讲,白门楼前,吕布被缚,面对曹操的犹豫,他以“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巧言求饶。当曹操转头问刘备“何如”时,刘备只轻轻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十一个字如利刃出鞘,瞬间点破吕布反复无常的本性。

公文启示和读书感悟191:话不在多,达意则灵——刘备白门楼十一字

我和茗泰同学听《三国演义》故事启示系列之一百六十

寇纪东

我和茗泰同学听《三国演义》,主持人讲,白门楼前,吕布被缚,面对曹操的犹豫,他以“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巧言求饶。当曹操转头问刘备“何如”时,刘备只轻轻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十一个字如利刃出鞘,瞬间点破吕布反复无常的本性。

茗泰同学说,刘备短短十一字,揭吕布无义之实,警曹操覆辙之险,是“言简意赅”的绝佳注脚同,也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至理,真正有力的表达,不是字数多寡,而在是否直击要害。

翻开历史,明代冯梦龙在《智囊》中将“通简”列为“上等的智慧”,序言中“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则通简,冰消日皎”,道尽化繁为简的真谛。《史记》载,刘邦初定天下时,群臣争论定都之地,或言洛阳险固,或言关中富饶,各执一词滔滔不绝,唯有张良寥寥数语:“洛阳虽险,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关中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一语定乾坤,助刘邦定下关中基业。

《资治通鉴》魏徵进谏,从不铺陈虚辞,太宗欲封禅,群臣皆赞盛世,唯魏徵直言:“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费不赀。”简短数句,太宗打消念头。《素书》说“决策于不仁者险”,真正的智慧从不是长篇大论的堆砌,而是一眼洞穿本质的精准。

有的地方山,“文会海”的繁缛之风屡禁不止……芝麻粒大的事要发文,举手之劳的事要开会,张总讲罢李经理续,李经理言毕刘经理接,重复的话术、雷同的观点,将一件小事议得云里雾里。曾国藩说“办事贵于专壹,说话贵于简切”,“一本正经的添乱”,不仅白白耗费他人时间,更让真正重要的信息淹没在冗长的表述中。更有甚者,重拾“八股”思维,凡文必分“一、二、三、四”,每大点下再列“1、2、3、4”,层层嵌套如迷阵,看似逻辑严谨,实则空洞无物。王阳明说“言之无物,虽多亦奚以为”,繁琐之举,是“不知所措的造假”,害国误事、损人害己。

简洁是最具力量的表达,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绘尽田园意趣;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人间美好祝愿,与刘备白门楼之言字数相近,同样流传千古。“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铺天盖地的经商书籍,不如“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好,人好我转”的十六字点透竞争核心;探讨婚恋的鸿篇巨制,不如“寻一个好人,自己做一个好人”十二字道破幸福本质。“慎乃出令,令出惟行”,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不需要滔滔不绝的包装,简洁的语言更易入眼入心,成为铭记于心的智慧。

化繁为简从非易事,刘备以十一字说服曹操,源于他深知吕布“三姓家奴”的本性,懂曹操“忌才防反”的顾虑,是“胸中藏丘壑”后的洞察。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说话简洁的背后,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剔除冗余、直击核心的能力。若胸中无丘壑,即便刻意求简,也只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唯有洞察本质,方能如刘备般,以寥寥数语办重要之事。

“话不在多,达意则灵”,信息繁杂的时代,应摒弃“多言为能”的误区,秉持“守中致简”的智慧,用简洁之言传递有效信息,帮务实的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力量从不在字数的堆砌,而在一语中的的精准,是刘备那十一字,虽短,却足以定生死、断大事。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