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凉茶圈又炸了锅。加多宝高调宣称"手握全球60国王老吉商标权",还晒出加拿大、欧盟的胜诉判决书;王老吉当晚就甩回12个字:"有病去医院,有事找法院",顺带曝光已在10国撤销加多宝商标。这俩老冤家从商标抢到包装,从广告语吵到法庭,如今把战场烧到了
文/白鸽
2025年10月,凉茶圈又炸了锅。加多宝高调宣称"手握全球60国王老吉商标权",还晒出加拿大、欧盟的胜诉判决书;王老吉当晚就甩回12个字:"有病去医院,有事找法院",顺带曝光已在10国撤销加多宝商标。这俩老冤家从商标抢到包装,从广告语吵到法庭,如今把战场烧到了海外,到底是执念太深还是利益所迫?这事儿得从根上扒才明白。
一、蜜月到反目:被1个亿广告费撕裂的"父子情"
现在看王老吉和加多宝打得头破血流,谁能想到三十年前他俩还是"黄金搭档"?这段关系的起点,藏着所有矛盾的种子。
1995年的凉茶市场还是个小透明,广药集团手里握着"王老吉"商标,却只靠绿盒包装在华南地区小打小闹,年销售额连千万都不到。这时候香港鸿道集团(加多宝母公司)找上门,老板陈鸿道看中了王老吉的百年招牌,想做罐装凉茶打开全国市场。双方一拍即合,签了份商标许可协议:加多宝拿罐装独家使用权,广药继续做绿盒,商标使用费一年才几百万 。
谁也没料到,加多宝把这门生意做成了神话。2003年那句"怕上火,喝王老吉"横空出世,配合汶川地震时1个亿的捐款营销,红罐王老吉直接火遍全国。2008年销售额突破100亿,远超可口可乐成为"中国饮料第一罐",到2011年更是冲到180亿,"王老吉"商标估值飙升到1080亿。
但离谱的是,不管加多宝卖得多火,给广药的商标费始终没怎么涨,最高一年也就506万,连销售额的万分之五都不到。这就像你租了个破店面,自己花大价钱装修成网红店,赚得盆满钵满,房东却还按当年的破房标准收租,换谁都得心里打鼓。
矛盾的爆发点出在2002年的补充协议上。当时鸿道集团通过行贿广药原副董事长李益民,把商标使用权偷偷延长到2020年。2010年这事儿东窗事发,李益民被判无期徒刑,广药立刻翻脸,要求收回商标使用权 。加多宝当然不肯放手,毕竟红罐凉茶99%的利润都来自这个商标。2012年仲裁结果下来:补充协议无效,加多宝必须停用"王老吉"商标。这段维持了17年的合作,彻底走到尽头。
很多人说广药当年"卸磨杀驴",但站在广药的角度也有委屈:商标是祖宗传下来的,凭什么你加多宝赚得盆满钵满,我只能喝汤?可加多宝的委屈更直接:商标是你的,但市场是我打下来的,没有我,王老吉可能还是个区域性小品牌。这种"谁成就谁"的争论,成了后来十年官司的核心逻辑。
二、十年十战场:从红罐到广告语的"全武行"
失去商标使用权的加多宝没坐以待毙,连夜把红罐上的"王老吉"换成"加多宝",还喊出"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的口号。广药也不含糊,立刻推出红罐王老吉,直接跟加多宝正面刚。一场横跨十年、涉及数十场官司的"凉茶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第一回合:红罐包装争夺战(2012-2017)
这是最惨烈的一战。加多宝说红罐是自己1997年设计的,还拿过外观专利,花了十几年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知名度,理应归自己;广药反驳,红罐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印了"王老吉"商标,商标归我,包装也得跟着走 。
为了赢这场官司,双方都拉来了"专家后援团":加多宝请了30多位北大、人大的法学权威站台,广药则联合十余名知识产权专家论证"包装与商标不可分割"。法庭上双方提交了上百份证据,从设计图纸到销售数据,从广告投放记录到消费者调研,把法庭变成了商业辩论场。
2017年最高法的终审判决算是个"和稀泥"的结果:红罐包装是双方共同贡献的,俩家都能用,但不能搞混淆。这个判决看似公平,实则埋下新隐患——市场上同时出现两款红罐凉茶,消费者根本分不清,反而加速了市场萎缩。
第二回合:广告语口水战(2013-2019)
加多宝的"改名"广告语刚喊响,就被广药告上法庭,说这是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以为两者是同一产品。广州中院一审判加多宝败诉,要求停播广告、赔偿1000万,还得登报道歉 。
加多宝不服上诉,2019年最高法改判部分胜诉:认定"改名"说法虽然有瑕疵,但加多宝确实对品牌有贡献,告知消费者基本事实不算恶意虚假宣传。不过那句"中国每卖10罐凉茶7罐加多宝"还是被禁了,还得赔广药100万 。
这场官司把"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加多宝后来又换了"怕上火喝加多宝",广药立刻跟上"怕上火喝正宗王老吉",消费者在超市货架前看得一头雾水,不少人干脆转买其他饮料。
第三回合:商标侵权持久战(2014-至今)
这是最烧钱的战场。2014年广药一口气起诉加多宝商标侵权,索赔29.3亿,广东高院一审判加多宝赔14.4亿。加多宝上诉后,2019年最高法以"证据有重大缺陷"为由撤销判决,发回重审 。
直到2023年,广东高院重审判决加多宝6家关联公司共同侵权,赔偿3.17亿。加多宝还是不服,现在这案子还在最高法上诉阶段。十年间,双方光是诉讼费、律师费就花了好几亿,更别说因为官司错过的市场机会。
有人算过一笔账:从2012年到2022年,凉茶行业规模从280亿涨到300亿,看似在增长,但如果没有这场内战,以当年的增速早该突破500亿。俩家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却把整个行业拖进了泥潭。
三、海外开火:不是没事找事,是国内市场真的凉了
2025年这场海外商标战,表面看是旧怨复发,实则是国内市场逼出来的绝境。俩家都明白,再在国内耗下去就是死路一条,海外市场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先看国内市场的惨状。2016年是凉茶行业的拐点,之后就一路下滑,到2023年行业规模比巅峰期萎缩了18%。曾经的第三大品牌和其正,四年销量跌了近30%,现在基本见不到了。
具体到俩家头上,日子都不好过。王老吉母公司白云山2024年财报显示,大健康板块收入同比下滑12.7%,百亿营收神话终结。更要命的是,2024年广药原董事长李楚源、王老吉大健康常务副总经理赵敏等5位高层接连被查,内部管理陷入混乱,绿盒王老吉因为没人推,超市都不敢进货了 。
加多宝的日子更难熬。虽然2025年还能维持28.31%的市场份额,但经历了裁员、停产、供应商断供等风波,资金链一直很紧张。2018年喊出的"三年内上市"口号,至今没能兑现,海外市场成了它吸引投资的重要筹码。
就在国内市场降温的时候,海外市场却成了新蓝海。全球植物饮料行业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近10%,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增速更是高达25%。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凉茶出口额同比暴增214%,王老吉海外市场十年增长6.5倍,年复合增长率超25%。
这么块肥肉,谁能不动心?但海外做生意,商标是第一道门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俩家会在海外商标上死磕——谁拿到"王老吉"的海外商标权,谁就能抢占这个百年招牌的国际认知,相当于拿到了入场券。
加多宝的逻辑是"历史优先":我90年代就从王老吉后人王建仪手里拿到了海外商标使用权,2000年代初已经合法取得所有权,现在在60个国家注册了商标,还在加拿大、欧盟赢了官司,凭什么说我是抢注?
王老吉的理由更直接:"商标是我的"。广药才是"王老吉"商标的合法所有人,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了"王老吉"和英文"WALOVI"商标。加多宝通过离岸公司万捷有限公司抢注,注册了又不用,澳门法院都说了这是"排除他人使用"的恶意行为,10个国家已经撤销了它的商标 。
俩家的说法都有法律依据,因为商标权这东西有"地域性"——在加拿大有效不代表在巴西有效,欧盟认的理儿澳门不一定认。比如加拿大法院认加多宝的销售记录,觉得算"有效使用";澳门法院却认为加多宝只是象征性使用,不算数 。这种法律差异,让海外商标战比国内更复杂,也更难收场。
四、利益深水区:3个绕不开的生死命题
表面看是商标之争,骨子里还是利益算计。这场海外大战的背后,藏着俩家都输不起的三个生死命题。
命题一:品牌价值的"最后稻草"
对加多宝来说,"王老吉"商标是它的"身份原罪"。虽然已经用了十几年"加多宝"品牌,但消费者的认知里,"红罐凉茶"和"王老吉"还是强绑定。有调研显示,至今还有30%的消费者买加多宝时,会顺口问一句"这是不是以前的王老吉"。
如果在海外失去"王老吉"商标,加多宝就成了"无源之水"。毕竟在国际市场,"王老吉"的百年历史比"加多宝"的十几年品牌更有说服力。加多宝之所以花大价钱在海外注册商标,就是想抓住这根"品牌救命稻草",万一哪天国内市场撑不下去,海外还能有条退路。
对王老吉来说,商标是它的"核心资产"。广药手里最值钱的就是"王老吉"这个百年招牌,要是海外商标被加多宝抢走,相当于品牌被"肢解"了——国内叫王老吉,海外叫加多宝,消费者根本搞不清,品牌价值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王老吉宁可花巨资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也要跟加多宝死磕到底。
命题二:渠道争夺的"先手棋"
海外市场的竞争,本质是渠道的竞争。谁先拿到商标权,谁就能抢先进入当地超市、药店,跟经销商签独家协议,后面的人再想挤进去难如登天。
王老吉已经抢先一步,2018年就在美国纽约建了首个海外凉茶博物馆,2023年挤进Costco和亚马逊,2024年又在欧洲签了第二个博物馆,还计划在海外建56个博物馆做文化营销。在东南亚,王老吉的铺货率已经达到35%,沙特的生产基地也在建设中。
加多宝也不甘示弱,靠着早期布局,产品已经远销十几个国家,在欧美华人圈有一定基础。它手里的60国商标注册证,就是跟经销商谈判的硬筹码——"你看,我有商标权,能保证长期供货,跟我合作靠谱"。
现在的局面是"互卡脖子":王老吉在亚太、南美告赢了10国,能阻止加多宝进入这些市场;加多宝在欧盟、加拿大胜诉,也能挡住王老吉的脚步。谁能在更多关键市场拿到商标权,谁就能在渠道争夺中占得先机。
命题三:资本游戏的"入场券"
不管是王老吉还是加多宝,都需要资本的输血来续命,而海外商标权就是最好的"故事素材"。
广药集团作为国企,需要靠海外扩张来提升业绩和估值,"王老吉全球化"是白云山财报里最亮眼的板块。2025年上半年,王老吉大健康收入65亿,净利润13亿,海外业务的高增长功不可没。要是海外商标战输了,这个增长故事就讲不下去了,股价难免受影响。
加多宝更需要资本市场的认可。从2018年就喊着要上市,却因为业绩波动、官司缠身一直没能如愿。如果能拿到海外商标权,就能向投资人证明自己有全球化布局,有新的增长曲线,IPO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这也是为什么加多宝明知官司耗钱,还要在海外跟王老吉硬刚的关键原因。
五、辩论场:谁在"恶意抢注"?谁该拥有商标权?
这场海外商标战,业内一直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吵得比俩家打官司还凶。
正方:加多宝是"合法持有",王老吉在"坐享其成"
持这种观点的人觉得,加多宝对"王老吉"品牌的贡献比广药大得多。没有加多宝的营销投入,"王老吉"不可能成为国民品牌,更别说走向海外。
他们的核心论据有两个:一是历史渊源,加多宝1990年代就从王老吉后人手里拿到了海外商标使用权,比广药的海外布局早了十几年,这属于"先到先得";二是实际使用,加多宝在加拿大提交了2010-2020年的销售记录和经销商协议,证明自己真的在做市场,不是"占坑不干事",这符合欧美国家的商标法原则 。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就认为,"出海较早的加多宝优势更明显一些",毕竟渠道和消费者认知不是一天能建起来的。在他们看来,王老吉是靠着国内商标权的胜诉,反过来抢海外市场,有点"摘桃子"的意思。
反方:加多宝是"恶意抢注",王老吉才是"合法主人"
反方的逻辑更强调法律正统性。广药是"王老吉"商标的国内合法所有人,这是2012年仲裁和无数法院判决都明确的事实,海外商标作为衍生权利,理应归商标所有人。
他们抓住了加多宝的两个"软肋":一是注册主体可疑,加多宝通过离岸公司万捷有限公司注册,这种操作常被用来规避法律监管,很难说不是故意的;二是使用证据站不住脚,澳门终审法院已经认定加多宝的使用是"象征性的",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认真使用",这在很多国家都是撤销商标的直接理由 。
王老吉相关负责人的回应很直接:"对方所称的胜利仅为保住个别国家商标",言下之意是加多宝在玩"选择性晒胜诉"的把戏。在他们看来,加多宝明知国内商标已归广药,还在海外抢注,本质就是想靠商标权卡王老吉的脖子。
第三方:没有赢家,只有行业输家
更多中立专家持悲观态度。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就指出,持续诉讼会让双方陷入"零和博弈":消耗资金和精力,错失市场机遇;品牌美誉度受损,消费者产生信任危机;忽视产品创新,导致行业停滞不前。
从数据就能看出端倪:2025年国内植物饮料市场,王老吉占46.33%,加多宝占28.31%,俩家加起来超过74%,但整个品类的增速却在放缓。反观新式茶饮,2024年增速达到20%,抢走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俩家把心思都放在打官司上,根本没精力搞产品创新,这才是最致命的。
六、结局猜想:这场"世纪之战"会怎么收场?
王老吉和加多宝的海外商标战才刚刚开始,短期内不可能有结果,但从目前的局势能看出几种可能的走向。
最有可能的是"分区割据"。因为商标权的地域性,最后可能出现"你在欧盟有权利,我在东南亚说了算"的局面:加多宝保住欧美部分市场,王老吉占据亚太、南美主要市场,双方在不同区域各自为王。这种结局最省钱省力,但会导致"王老吉"品牌全球分裂,长期来看对俩家都没好处。
最理想的是"握手言和"。参考红罐包装的共享模式,俩家可能达成协议:共同拥有"王老吉"海外商标权,按区域或渠道划分使用权,甚至成立合资公司专门运营海外业务。但这需要双方都放下执念,而从过去十年的恩怨来看,可能性微乎其微。
最糟糕的是"两败俱伤"。俩家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反复诉讼,耗个三五年,最后钱花光了,市场也被别人抢走了。现在东南亚已经出现本土凉茶品牌,欧美市场的草本饮料也在崛起,等他俩打完官司,可能海外市场早就没了空位。
还有一种意外可能:第三方资本介入。如果加多宝IPO成功,或者王老吉引入战略投资者,可能会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商标纠纷,比如一方收购另一方的海外商标权。但这需要天价资金,而且涉及百年品牌归属,谈判难度极大。
结语:百年招牌不该毁在"内战"里
从1828年王泽邦创立王老吉算起,这个品牌已经快200岁了。它从广州十三行的小药铺,走到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再到今天扬帆出海,本应该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名片。
可现在提起王老吉,人们想到的不是百年传承,而是没完没了的官司;不是草本健康的产品理念,而是"有病去医院,有事找法院"的互怼。俩家为了商标权争得你死我活,却忘了消费者喝的是凉茶,不是官司;市场认的是产品,不是判决书。
海外市场给了凉茶行业一个重生的机会,也给了王老吉和加多宝一个和解的台阶。如果俩家能放下执念,把打官司的钱花在研发上,把吵架的精力用在营销上,说不定能把凉茶做成像可乐一样的全球饮料。但如果继续耗下去,最后可能只剩下一个被撕碎的百年招牌,和俩家都输不起的结局。
这场战争的终局,或许不在法院的判决书里,而在俩家是否还记得:做凉茶,才是他们最初的样子。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