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子:就是 “能单独用的小颗粒”,比如你喝的水(H₂O)、吸的氧气(O₂),都是分子堆的。举个例子:把衣服晾在阳台,为啥会干?不是水没了,是水分子跑去空气里了 —— 这就是分子在 “不停动”,中考常考 “分子的性质”,记住 “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隙”(比如
之前一篇文章聊过化学重点,这次咱再往细了说 —— 全用生活里的事儿类比,保证你听完就忘不了,做题时能直接 “对号入座”!
一、先搞定 “物质是啥做的”—— 分子、原子、离子(占 10% 左右分)
这仨是化学的 “最小零件”,中考选择题、填空题必考,记准区别就行:
分子:就是 “能单独用的小颗粒”,比如你喝的水(H₂O)、吸的氧气(O₂),都是分子堆的。举个例子:把衣服晾在阳台,为啥会干?不是水没了,是水分子跑去空气里了 —— 这就是分子在 “不停动”,中考常考 “分子的性质”,记住 “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隙”(比如 1L 水和 1L 酒精混一起,体积小于 2L,就是间隙被填了)。
原子:是 “拆不开的小疙瘩”,比如你家的铁锅、铝盆,就是铁原子、铝原子直接堆的;还有稀有气体(比如氦气 He、氖气 Ne),也是单个原子构成的。记住:分子是原子构成的(比如 H₂O 分子是 2 个 H 原子 + 1 个 O 原子),但原子不能直接构成水、氧气这种物质。
离子:就是原子 “丢了或捡了电子”,像带电的小颗粒。比如你吃的食盐(NaCl),其实是钠离子(Na⁺,丢了 1 个电子带正电)和氯离子(Cl⁻,捡了 1 个电子带负电)凑一起的。你把盐放水里化了,就是这俩离子分开跑水里了 —— 所以盐水能导电,就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也是中考常考点。
易错提醒:别搞混 “构成” 和 “组成”!比如 “水由水分子构成”(说颗粒),“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说成分),问法不一样,答案得对应。
二、化学的 “写字规则”—— 化学式 + 方程式(占 20%+ 分,核心中的核心)
这俩是 “得分命脉”,写不对直接扣分,必须抠细节!
1. 化学式:就像 “给物质起学名”,有固定写法
先记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比如氧化镁,镁是 + 2 价(正),氧是 - 2 价(负),所以写 MgO;再比如氯化钠,钠 + 1 价,氯 - 1 价,写 NaCl。
关键是 “化合价代数和为 0”:比如氧化铝,铝 + 3 价,氧 - 2 价,怎么凑 0?2 个 Al(2×3=6)和 3 个 O(3×(-2)=-6),加起来正好 0,所以化学式是 Al₂O₃(数字标在右下角,小写)。
常见错点:别把 “CO” 写成 “Co”(CO 是一氧化碳,Co 是钴元素,完全不同);氧气是 O₂(不是 O,因为氧气是双原子分子,得俩 O 凑一起),氢气 H₂、氮气 N₂也一样。
2. 化学方程式:就像 “记录化学反应的日记”,必须 “守恒”
四步写对:①写反应物和生成物(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中间用 “=” 连);②配平(左边有多少原子,右边就得有多少,比如 H₂+O₂→H₂O,左边 2 个 O,右边 1 个,所以右边 H₂O 前加 2,变成 2H₂O,左边 H 不够,H₂前加 2,变成 2H₂+O₂=2H₂O);③标条件(比如点燃、加热△、催化剂);④标气体↑或沉淀↓(比如生成 CO₂、O₂要标↑,生成碳酸钙 CaCO₃要标↓)。
生活例子:你点燃蜡烛,其实是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 CO₂和水,方程式虽不考,但记 “点燃” 是条件,生成气体要标↑,就好理解了;家里用小苏打(NaHCO₃)发面,小苏打加热分解成 Na₂CO₃、H₂O 和 CO₂,方程式里 “△” 不能漏,CO₂要标↑。
必考题:实验室制氧气(3 个方程式:高锰酸钾 2KMnO₄△K₂MnO₄+MnO₂+O₂↑;氯酸钾 2KClO₃MnO₂△2KCl+3O₂↑;过氧化氢 2H₂O₂MnO₂2H₂O+O₂↑),这三个必须背熟,实验题、计算题都考!
三、让人头疼的 “酸碱盐”—— 其实是 “物质的脾气”(占 25%+ 分,难点也是提分点)
中考大题(推断题、实验题)基本绕不开酸碱盐,用 “脾气” 分清楚,就不难了:
1. 先认 “谁是酸、谁是碱、谁是盐”
酸:“脾气酸溜溜,能让石蕊变红”,比如盐酸(HCl,洁厕灵里有)、硫酸(H₂SO₄)、醋酸(CH₃COOH,醋里有)。特点:都含 H⁺(氢离子),能和金属(排在氢前面的,比如 Zn、Fe)反应放氢气(比如 Zn+2HCl=ZnCl₂+H₂↑,就是锌和盐酸反应冒气泡,能做氢气)。
碱:“脾气滑溜溜,能让酚酞变红”,比如氢氧化钠(NaOH,烧碱,肥皂里有,摸着滑)、氢氧化钙(Ca (OH)₂,熟石灰,刷墙用的石灰水就是它的溶液)。特点:都含 OH⁻(氢氧根离子),能和酸反应(中和反应),比如胃酸多了吃氢氧化铝片(Al (OH)₃),就是 Al (OH)₃+3HCl=AlCl₃+3H₂O,中和胃酸就不烧心了。
盐:“脾气中性,大多能吃或用”,比如食盐(NaCl)、小苏打(NaHCO₃)、碳酸钠(Na₂CO₃,纯碱,做饭去油污)。特点:由金属离子(或铵根)和酸根离子构成,比如 Na₂CO₃是 Na⁺和 CO₃²⁻构成的。
2. 必考反应: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最常发生的反应)
核心规则:“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不然不反应”。比如: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Na₂CO₃+2HCl=2NaCl+H₂O+CO₂↑(生成 CO₂气体,所以冒气泡,厨房除水垢常用这招);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2NaOH+CuSO₄=Cu (OH)₂↓+Na₂SO₄(生成蓝色沉淀 Cu (OH)₂,实验题常考 “出现蓝色沉淀” 的反应);
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NaCl+AgNO₃=AgCl↓+NaNO₃(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AgCl,用来检验 Cl⁻,中考推断题必用)。
常见错点:别以为 “盐和盐都能反应”,比如 NaCl 和 KNO₃,混一起没沉淀、气体、水,就不反应,所以不能制取 KCl。
四、金属的 “战斗力排名”—— 金属活动性顺序(占 10% 分,选择题、实验题必考)
记准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越靠前,金属越活泼),3 个应用必须会:
活泼金属能换酸里的氢:比如 Zn、Fe 能和盐酸反应放氢气,但 Cu、Ag 不行(因为它们在 “氢” 后面)。中考常考 “为什么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答 “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后,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活泼金属能换不活泼金属的盐溶液:比如铁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₄=FeSO₄+Cu),铁丝放进去会变红(析出铜),溶液从蓝色变浅绿色(FeSO₄溶液);但铜不能和硫酸锌反应(因为铜没锌活泼)。生活例子:不能用铁桶装硫酸铜溶液(会把桶腐蚀漏),也不能用银戒指碰硝酸汞溶液(银会换出汞,戒指会变色)。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和氧气反应:比如铝比铁活泼,但铝锅比铁锅耐用 —— 因为铝表面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₂O₃)膜,挡住里面的铝继续反应;而铁生锈生成的铁锈(Fe₂O₃)是疏松的,会继续生锈,所以铁锅要涂油防锈。中考常考 “铝制品为什么不用涂漆防锈?”,就答这个原因。
五、实验题 “保命点”—— 操作细节(占 15%+ 分,错 1 步就丢分)
实验题是 “送分题” 也是 “坑题”,记准这些高频操作,别踩坑:
酒精灯使用:①只能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会洒酒精着火);②熄灭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酒精蒸气会回火,炸灯);③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太多会溢出着火)。
过滤操作(分离固体和液体,比如粗盐提纯):记住 “一贴二低三靠”: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然液体从缝里漏);②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不然液体从滤纸上方漏);③烧杯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靠烧杯内壁(不然液体溅出来)。中考常考 “过滤后液体仍浑浊,原因是什么?”—— 答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漏斗下端没靠烧杯内壁”。
加热试管:①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加热时会喷出来烫人);②管口不能对着人(同上);③先预热(来回移动酒精灯,让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不然试管会炸裂);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比如加热高锰酸钾,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气体收集:①排水法(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比如 O₂、H₂):导管不能伸太进集气瓶(不然水排不出去),收集满后先移导管再熄灯(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②排空气法(收集易溶于水的气体,比如 CO₂):CO₂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沉在下面),H₂用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飘在上面),导管要伸到集气瓶底部(把空气排干净)。
最后总结:这些重点占了中考化学 70%+ 的分!
不用贪多,先把这几块嚼碎:用生活例子记分子原子(比如晾衣服记分子运动),用 “写日记” 记方程式(别漏条件和↑↓),用 “脾气” 记酸碱盐(酸溜溜、滑溜溜),用 “战斗力” 记金属顺序,实验操作记 “不能做的事”(别用嘴吹酒精灯、别让液面超滤纸)。
比如做题时看到 “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立马想到 AgCl 或 BaSO₄;看到 “加热固体生成气体”,先想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 —— 这些 “条件反射” 练出来,中考化学肯定能冲高分!
来源:诗意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