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日,中国核聚变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成功完成杜瓦底座安装。这一重达400余吨的“人造太阳”核心部件,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工程化应用上迈出关键一步。根据规划,BEST预计2027年建成并首次演示聚变
中国核聚变迈入工程化新阶段
2025年10月1日,中国核聚变领域迎来里程碑式进展——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成功完成杜瓦底座安装。这一重达400余吨的“人造太阳”核心部件,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工程化应用上迈出关键一步。根据规划,BEST预计2027年建成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与此同时,上海推动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加速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工程化的跨越
BEST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通过杜瓦底座的真空绝热环境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落位偏差不超过2毫米),涉及高精度焊接、毫米级形变控制等核心技术。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可靠性,更为后续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安装奠定基础。
商业化提速: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
202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正式实施,明确支持可控核聚变研发。上海聚变能源公司获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等注资,注册资本达150亿元,计划在上海建设新一代聚变实验装置(HL-4),验证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4965亿美元,中国正通过“国家队+民企”模式抢占技术高地。
A股受益标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全梳理
核聚变产业链涵盖超导材料、真空部件、电源系统等环节,以下公司因技术储备或项目参与值得关注:
1.合锻智能(603011.SH)
业务关联:参与BEST真空室核心部件研制,承接真空室一半订单,技术壁垒高。
市场表现:9天5板,年内涨幅超247%,机构预测2026年净利润增速超40%。
2.安泰科技(000969.SZ)
技术优势:全球最大钨铜偏滤器供应商,ITER项目份额超80%,2025年聚变业务收入占比22%。
催化因素:子公司中标EAST偏滤器改造,年内股价涨幅近100%。
3.中国核建(601611.SH)
工程龙头:承担CFETR主机安装总包,2025年新签18亿元聚变工程合同,聚变业务占比9%。
资金动向:10月10日涨停,融资净买入额居板块前列。
4.西部超导(688122.SH)
材料核心:ITER级铌锡超导线材国内唯一供应商,2025年聚变收入预计6亿元(占营收18%)。
业绩支撑:中报净利润5.46亿元,同比增长56.7%,超导业务成增长引擎。
5.中核科技(000777.SZ)
阀门龙头:核级阀门市占率超60%,受益于聚变装置复杂系统需求。
潜力释放:年内获机构密集调研,技术适配性受认可。
风险提示:理性看待行业前景
尽管核聚变商业化前景广阔,但技术挑战仍存。例如,等离子体稳定约束需突破千秒级运行瓶颈,氚燃料自持循环技术尚未成熟。此外,相关企业聚变业务收入占比普遍低于30%,短期业绩贡献有限,需警惕概念炒作风险。
结语:万亿赛道启航,静待花开
从“东方超环”到BEST,中国核聚变正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资本加速涌入,产业链企业有望长期受益。投资者可关注技术壁垒高、订单明确的标的,但需结合技术进展与业绩兑现动态评估。核聚变点亮的不只是能源革命,更是中国高端制造的星辰大海。
来源:徐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