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口管制措施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宣布,自11月8日起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及材料、中重稀土元素、锂电池及合成石墨负极材料实施出口管制。
国际政治看似一团乱麻,其实背后有一条清晰的利益链条。
“特朗普宣布加征100%关税”、“关键软件出口管制”...
中国近期对美国采取的综合制裁和博弈手段主要包括:
出口管制措施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宣布,自11月8日起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及材料、中重稀土元素、锂电池及合成石墨负极材料实施出口管制。
企业清单限制 将10家美国涉台军售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全面冻结这些企业在华市场、投资和人员往来。同时限制美国核动力航母制造商、军用AI算法企业等6家企业在华获取稀土原材料的渠道。 2
法律与规则应对 修订《国际海运条例》,提前构筑法律反制工事以应对美国计划中的港口服务费(每吨50美元)等潜在冲突。此外,启动对美国碧根果的反倾销调查,该产区集中于得克萨斯州和乔治亚州,可能影响基层政治选情。
精准关税反制 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涵盖药品(100%关税)、橱柜(50%关税)、软垫家具(30%关税)等领域。
这些措施直接回应美国此前对华加征的关税措施,形成“规则对等”的反制逻辑。
…………
所有这类言论的传播 ,总能在舆论场掀起一阵焦虑。总有人用幼稚化的思维,把它看成是黑白分明的对峙,甚至说双方这回真要开撕了。然而,将大国博弈简化为“开撕”的二元叙事,无疑是把复杂棋局看成了小孩打架。
两只猛兽对峙时,呲牙、低吼、挠地,各种示威,但真正血拼的情况却很少见。为什么?因为它们都在精确计算代价:赢的概率多大?受伤是否值得?国际关系亦如此,本质是一场精确的利益计算。
01 表面呲牙,内在算计
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各类事件纷至沓来,像极《红楼梦》说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在这纷乱表象之下,每个政治人物背后,都受一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支配,都代表着一定的利益。
美国是个在政治、经济和舆论操控上非常成熟的国家,它的每一项举措都经过精细权衡。例如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印度关税态度反复,后期又主动软化,这并非情绪波动,而是冷静算计的结果。
印度在美国“印太战略”中是关键支点,是制衡中国影响力的重要棋子。确保印度不完全倒向中俄,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大国行为有其规律可循:首要目标是获取利益并力争最大化;退而求其次是不能有损失;再退一步是控制损失规模;底线是避免相互毁灭。这套逻辑适用于观察所有现代国家的国际行为。
02 俄乌冲突与印巴冲突的启示
俄乌战场已持续三年多,而印巴冲突往往迅速走向谈判桌。这种差异背后是大国利益的精确计算。
对美国而言,俄乌打下去,双方战损主要是俄系装备,符合美国利益。美国通过“离岸消耗”让乌克兰消耗俄罗斯实力,自己躲在后面数钱——这种“借刀杀人”的买卖,美国自然希望持久战。
而在印巴冲突中,美国的算盘则不同。印度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棋子,若被巴基斯坦揍得太惨,会影响美国在南亚的威慑力。因此美国会连夜施压巴基斯坦停火,甚至不惜拿援助当筹码。
小国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其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价值。乌克兰对美国而言是“耗材”,而印巴对中美而言是“杠杆”。这种“选择性干预”的背后,是大国对全球秩序的精密算计。
03 贸易战背后的损益表
近期全球关税战中,各国的博弈,进一步揭示了利益权衡的逻辑。
美国实行关税武器化策略,试图通过加征关税重塑全球贸易规则,压制中国产业链优势。短期看,美国获得了政治动员效果和部分制造业回流。
但长期看,美国面临经济反噬:通胀飙升、消费者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制造业成本高企导致裁员。同时盟友离心倾向加剧,欧盟和日本对同步关税调整态度消极,甚至私下与中方合作供应链布局。
中国则采取对等反制结合多边突围的策略。通过内需驱动和多边合作,中国努力分散风险,降低对美出口依赖度。
贸易摩擦的本质,是短期政治收益与长期经济利益的权衡。美国试图以短期政治收益换取长期规则主导权,但过度依赖单边手段,常常会导致“自损八百”。
04 核威慑与生存逻辑
“杀头的生意有人接,亏本的买卖无人做”。这句俗语道破了国际关系的现实逻辑。
梅德韦杰夫曾多次威胁使用战术核武器,但三年多来俄罗斯始终未越过这一红线。为什么?因为核武器是拼命的最后手段,是不计成本的毁灭性厮杀。一时逞勇只能玉石俱焚,这样的买卖没人会做。
冷战历史表明,核武器形成了相互制衡的恐怖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大国之间冲突再激烈,也会守住不直接开战的底线。活着是最高原则,相互毁灭是所有人的最坏选项。
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利益”内涵也已扩展,不止于领土和资源,还包括数据主权、技术标准、供应链安全等。大国博弈正在传统地缘政治中融入数字维度,但利益计较和损益得失计算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
05 利益罗盘的永恒指向
从维也纳会议到雅尔塔体系,从冷战解冻到反恐战争,人类在血与火的教训中逐渐领悟:唯有将国家利益置于理性框架内权衡,才能避免文明在对抗中走向毁灭。
国家利益是判断、指导政治行为的永恒标准。如美国政治学家摩根索所指出的:“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
特朗普的商人思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就是“交易艺术”———威胁与好感并行,关税与微笑共存。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基于利益计算的理性选择。
中美关系本质是“成也利益,败也利益”。利益的深度绑定使美国必然会权衡全面冲突的后果。只要不触及核心生存利益,两个大国终将在呲牙后各自后退,回归理性。
印度在大国博弈中试图走钢丝,一方面低价进口俄罗斯原油获取能源套利,另一方面利用低成本优势承接美欧产业转移。这种骑墙策略虽可获取短期红利,但其可持续性仍存疑问。
再看欧洲,表面上看与美国立场一致,但实际上中欧关系是利益远大于分歧。欧洲企业依赖中国市场,怎么舍得真正与中国“分手”?这种经济理性最终会超越政治姿态。
未来国际舞台上还会有各种“呲牙表演”,但玩家都心知肚明:真正的主角不会轻易搏命。在算计完得失后,双方多半会像对峙的猛兽一样,缓缓后退,各自回到自己的领地。
来源:肖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