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港股募资70亿,剑指高端器械市场?资本市场愿意买账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6 00:51 2

摘要:2025年9月刚过,医疗圈就传了个大消息,迈瑞医疗要去香港IPO了,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启动,目标融资最少10亿美元。

2025年9月刚过,医疗圈就传了个大消息,迈瑞医疗要去香港IPO了,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启动,目标融资最少10亿美元。

说起迈瑞医疗,在国内医疗器械圈那可是响当当的龙头,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命信息与支持这三大块核心业务,做得都挺靠前。

截至9月25日,它的总市值已经超2800亿元,就算2024年收入增长有点压力,归母净利润还能有117亿元,而且是正增长,这份业绩韧性确实挺让人佩服。

不过有个问题我一直琢磨,迈瑞本身就是行业龙头,业绩又稳,为啥偏偏选现在去香港上市?

咱们今天就慢慢聊这事,其实扒开细节看,它这次IPO的逻辑,跟8年前在A股上市的故事,还真有点像又有点不一样。

先说说迈瑞现在的一个关键变化,海外收入占比。

2025年上半年,它海外收入拿到了83.32亿元,占比刚好到50%。

其实,这个数挺有分量的,要知道2021年末的时候,海外收入占比才40%,三年多时间硬生生提了10个点,这在国产医疗器械公司里可不算常见。

能做到这点,跟它的全球化布局分不开。

截至2025年上半年,迈瑞的业务已经覆盖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超过40个国家设了64家境外子公司。

研发中心也不局限在国内,全球12个研发中心里,有5个在海外。

更厉害的是高端市场,全球Top 100家医院里,它已经覆盖了80家。

2025年上半年,光是体外诊断和生命信息与支持这两个业务,新拿下的高端客户就分别超了160家和100家。

本来想觉得这只是运气好,后来发现不是,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长期的布局。

为啥海外收入能涨这么快?其实有两个核心原因。

一方面,最近两年国内收入有点下滑,而海外收入一直保持正增长,一减一增之下,海外占比自然就上去了。

另一方面,迈瑞这几年没少搞并购,2021年收了芬兰的HyTest,解决了体外诊断耗材上游原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2023年又收了德国的DiaSys,把体外诊断的布局做得更细,还完善了海外供应链;

2024年甚至收购了科创板的惠泰医疗,直接切入电生理和心血管器械领域。

这些并购不是瞎买,而是能跟它现有的海外渠道配合起来,一起把收入拉上去,这种协同效应确实玩得明白。

聊完海外收入的底子,就该说正题了,迈瑞去香港IPO,融来的钱打算怎么用?答案其实很明确,接着加码海外市场。

具体来说,主要是三个方向,渠道建设、供应链优化和研发投入。

先看研发,这可是迈瑞的老本行。

它长期的研发费用率一直在9%到10%之间,就算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有点同比下滑,下滑幅度也比收入下滑小得多,所以费用率还是稳住了。

咱们横向比一比,美敦力、雅培、西门子医疗、GE医疗这几家国际巨头,近三年研发费用率最多也就8.7%,最低才5.6%。

这么看,迈瑞在研发上的投入,比这些巨头还多一点。

其实,能在研发上这么舍得砸钱,才是它能跟国际巨头抢高端市场的底气。

这次融来的钱,一部分会投到海外研发中心,既能完善本地化布局,也能让产品创新跟上节奏。

再说说并购,这几乎是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的“成长标配”,你能叫上名的那些大公司,发展史基本都是一部并购史。

迈瑞显然也在走这条路,前面提到的几次并购已经尝到了甜头,比如收购惠泰医疗后,直接多了电生理这个新的业绩增长点。

这次IPO融的钱,说不定就是为以后的跨国并购买单,毕竟海外市场想再往上走,靠自己慢慢铺不如找个合适的标的“借力”来得快。

除了这两点,港股IPO还有个隐性好处,降低汇兑风险。

要是在国内融资再投到海外项目,中间换汇会有损耗,在香港直接融资,这笔成本就能省下来,对优化财务结构也有帮助。

而且根据卖方测算,迈瑞当前业务在海外的市场空间超4500亿元,可它2024年海外收入才164亿元,算下来市占率还不到4%。

这么大的空间,加上IPO的助力,后续在高端器械领域的渗透速度肯定能再提一提。

聊完钱的用途,咱们再回头看看迈瑞上一次IPO的情况,对比一下就知道这次有啥不一样。

2018年10月,迈瑞在创业板上市,当时募资59.3亿元,直接刷新了创业板有史以来的IPO规模纪录。

现在隔了8年,这次港股IPO目标融资10亿美元,按当前汇率算差不多70亿元,金额跟上次差不太多。

但两次IPO的背景,差别可就大了。

2018年那时候,迈瑞随着业务扩张,资产负债率涨得很快,短期偿债压力不小,手里的货币资金也不算多,所以当时IPO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缓解偿债压力。

可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上半年它的资产负债率才25%,货币资金也很充足,偿债压力比8年前小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发展诉求也变了。

2018年的迈瑞正处在高速成长期,收入和利润都在猛涨,之前在纽交所私有化退市后,选择回A股上市,主要是想拿到更高的估值。

而现在呢,迈瑞面临收入增长放缓的压力,这次去港股IPO,核心是想顺应海外业务的战略,打通国际资本通道,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顺便提升一下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本来想觉得只是换个市场融资,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业务重心转移后的必然选择。

那资本市场会不会买账?首先得承认,迈瑞在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地位没话说,最近几年的调整,更多是受医药板块整体不景气和国内行业环境的影响,不是它自己不行。

现在三大核心业务在搞数智化转型,海外高端市场又在持续突破,技术壁垒越来越高,龙头地位只会更稳。

从业绩预期看,2025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器械采购已经明显复苏,海外高端市场的突破势头也能延续,业绩拐点算是比较确定的。

再看估值,2025年9月迈瑞的平均PE-TTM大概在31倍,5年分位点约35%,这个水平的安全边际还不错。

要知道2021年它的PE-TTM一度超过90倍,当时是因为疫情早期呼吸机需求暴涨。

现在虽然没了那个特殊需求,但海外业务这个“新引擎”已经起来了,加上国内业务三季度有望同比转正,估值的支撑力其实很足。

更值得关注的是,迈瑞现在在搞数智化转型,想在核心业务基础上,搭一个“设备+IT+AI”的智能医疗生态系统。

这不仅能提高技术壁垒,还能给估值带来技术溢价,这可是不少投资者看重的点。

总的来说,迈瑞这次港股IPO,本质上是把8年前“融资扩张”的故事,换了“海外战场”再讲一遍。

8年前是靠A股融资撑起国内扩张,现在是靠港股融资加码海外布局。

作为国产医疗器械出海的代表,迈瑞这步棋走得稳不稳,后续海外业务能不能撑起预期,不仅关系到它自己的估值,说不定还能给整个行业提供一个“出海+资本化”的参考模板。

毕竟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国产企业能跟国际巨头正面竞争的还不多,迈瑞要是能走通这条路,对整个行业都是个好消息。

来源:围炉夜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