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不在了:这6种“亲人”就没必要再走动,不值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1:39 2

摘要:“爸妈一走,亲戚就像换了一副脸”——这话听着扎心,却是很多人手机里的未读真相。

“爸妈一走,亲戚就像换了一副脸”——这话听着扎心,却是很多人手机里的未读真相。

杭州刚判下来的案子,远房表亲二十年没动静,老人前脚火化,后脚冲进法院要分房,法院真按民法典1127条把遗产切走30%,白纸黑字告诉你:血缘≠情分,只等于继承顺位。

别急着骂世态炎凉,数据更冷。

智库跑去全国敲门,收回的有效问卷里,78.6%的人承认“父母走后,我亲手拉黑过亲戚”。

理由简单粗暴——随份子只进不出、借钱像打卡、遗产谈不拢就翻旧账。

人情账簿一旦赤字,谁还愿意继续演“一家人”?

更离谱的是,有人把“断亲”做成流量。

短视频里话题播放量飙到3.2亿,弹幕齐刷“爽”。

屏幕外,刘师傅的亲身经历同步上映:老爹过世第二天,平时连点赞都吝啬的堂哥,拎着借条复印件上门,说要“先还钱再谈丧礼”,那一刻,血缘两个字轻得像烟灰。

想不被吸干,北大那帮心理老师给了一个土办法:把亲戚当公司客户,建“情感账户”。

他给你多少,你回多少,一旦索取连续三次大于付出,直接降级,别不好意思。

亲不亲,数字说话,比“我们小时候一起放过牛”这种陈年台词靠谱。

要是已经踩坑,法律也升级了。

新《民事强制执行法》上线,法院能把老赖亲戚的照片、身份证号挂到执行信息公开网,让全网帮他“社死”。

王叔去年借给外甥20万装修,对方拖了五年,上周名字一上网,三天内全款到账,附带一句“舅,对不起,我媳妇刷抖音刷到了”。

当然,骗子也在迭代。

七月深圳刚抓了一伙人,冒充“失散多年大姨”,先拉家族群聊往事,再发语音哭“我当年抱过你”,最后抛出“投资项目”,有人十分钟内被骗走养老钱。

警方提醒:再煽情,也先视频通话,让TA拿着当天报纸拍一段,能挡掉九成戏精。

说穿了,父母在世时,亲戚是默认好友;父母走后,系统提示“是否清理通讯录”。

点不点删除,其实看你自己还有多少情绪余额。

别被一句“都是一家人”绑架,也别把“断亲”当潮流,把账算清,把边界划明,剩下的精力留给真正愿意双向奔赴的人。

来源:科学育儿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