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博物馆看看——展柜里的黄金文物会“说话”,它们的身上藏着比价格涨跌更长久的道理。
近来,随着金价的曲线跳动
不少投资者和消费者
陷入了兴奋与忐忑的漩涡
然而,黄金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中国的黄金文化源远流长
从夏商到明清
历经几千年传承
最终呈现出多元、多彩的局面
当我们将目光从喧嚣的市场移开
投向博物馆的静谧展柜
便会发现那里沉淀着千年的辉煌
一个文明在方寸金箔上雕刻的永恒
……
三星堆金面具
“金耀九州——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文明印记”特展
如同一位时光深处的智者
以中国目前最早的金饰为切入点
联合三星堆、金沙、
武王墩、燕下都、海昏侯、
何家村、法门寺、江口沉银、明定陵等
重大遗址的362件/套国之瑰宝
向我们发出邀约
去博物馆看看——展柜里的黄金文物会“说话”,它们的身上藏着比价格涨跌更长久的道理。
金饼
1 器以载道
一部用金银写就的文明史诗
这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约会。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里, “金耀九州——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文明印记”特展从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那枚朴拙的金耳环——中国目前最早的金饰开始,为我们铺开了一部煌煌巨著。这部史诗,不以文字书写,而以“精工饰纪”“器载万象”“财富尺度”“万象光华”四大篇章,用璀璨的金银熔铸而成。
乌纱翼善冠
它汇聚了全国61家文博机构的362件/套(490件)珍藏,其中139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多件重量级“网红”展品如星罗棋布,共同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天空。
钿钗礼冠复原件
三星堆商代金面具,以神秘的抽象与巨大的体量,诉说着古蜀国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北魏鹿角金步摇,步摇生姿,见证了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隋代萧皇后冠,以其极致的繁复与奢华,彰显着帝国鼎盛时期的威仪与气度。
金盏
南宋葵花型金盏,造型优雅简约,映射出江南文人式的内敛与精致;而那件“金蝉玉叶”,金蝉栩栩,玉叶温润,是工匠以巧夺天工之手,留住了自然生命的刹那芳华。
鹿角金步摇
金蝉玉叶
2 价值之维
超越价格浮动的永恒尺度
在当代语境中,黄金的价值被极大地简化为电子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它的重量、纯度,被置于天平与光谱仪下精确测量。然而,当我们面对那件战国鸭形金饰,或是明万历皇帝那顶精美绝伦的乌纱翼善冠时,我们无法用“克”与“元”来定义它们的价值。
西王赏功金币
展览正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价值”的多元维度。这些千年瑰宝所承载的,是一种超越货币属性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精神价值。
铜陵博物馆藏的碧玺石金螃蟹,设计之奇巧、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它无关财富多寡,只关乎对美的极致追求与表达能力。这种美,穿越时空,依然能直接叩击现代人的心灵,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无法计价,却真实不虚。
碧玺石金螃蟹
鸭形金饰
展柜里,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是无比珍贵的“信史”。淮南武王墩墓的鸭形金饰(重45克),纯度较高,造型为引颈回首的鸭形,羽纹刻画清晰,线条流畅优美,整体姿态似蓄势待发,令人联想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国典故。底部刻有铭文:“䝬(重)二两刖(半)两;右”。其造型与铭文,为我们研究楚国的金属工艺、度量衡制度乃至宫廷文化,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证据。
嵌绿松石熊羊纹金饰件
金印(组件)
这些金银器,凝聚了古人的匠心、智慧与精神世界。它们体现了对标准的恪守,如鸭形金饰底部的铭文;对技艺的传承,对生命的热爱,如金蝉玉叶;对永恒的探寻,如众多墓葬出土的金器。这种精神层面的积淀与传承,才是文明得以延续的真正基石。
3 古今对话
在流光溢彩中安顿我们的灵魂
这场特展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为金价焦虑的现代人与倾心打造传世珍宝的古代匠人,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
鎏金点翠嵌宝“诰命”龙凤冠
古代版三金
展览提示我们“于金银流转的烟火气息中,触摸古今相通的生活情感”。古人也用金盏饮酒,用金钗饰发,用金器存储财富,这与今日并无二致。但不同的是,他们更善于将物质的享受,升华为精神的滋养与文明的记录。
展览现场(组图一)
这些器物,从未仅仅是“物”。它们是礼制的化身,是权力的秩序、是祭祀的虔诚、是生活的雅趣、是贸易的尺度。
展览现场(组图二)
走出安徽博物院,现实世界的喧嚣依旧。但我们的心中,或许已多了一份来自历史深处的从容。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市场如何喧嚣,总有一些价值,如博物馆中的那些金器一般,沉静、坚固、闪耀着超越时间的光芒。
版权须知: 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 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图片:张倩莹
文字、编辑:吴笑文
校对:刘军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来源: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