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中国摄影家|深耕属于自己的“平遥”——访策展人、摄影家张国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2 23:41 2

摘要:张国田:“平遥”系列2是关于我自己,但又置于“我的历史”之上的作品。“废纸”脱水阴干的过程,也让我随之穿越—重回旧日的影像之中,却又并非进入同一个时空。当平遥影像逐渐变得凹凸不平甚至龟裂时,时间被重新赋予在这件作品之上,与之同在的,还有我的过往。此刻,作品与现

年度中国摄影家

CHINES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阳丽君:在“平遥”系列2中,为何选择“废纸”作为材料,并将阴干、龟裂作为作品的“生长”方式?

张国田:“平遥”系列2是关于我自己,但又置于“我的历史”之上的作品。“废纸”脱水阴干的过程,也让我随之穿越—重回旧日的影像之中,却又并非进入同一个时空。当平遥影像逐渐变得凹凸不平甚至龟裂时,时间被重新赋予在这件作品之上,与之同在的,还有我的过往。此刻,作品与现实中的古城,交织混合成一个只属于我的独特场域,这里夹杂着我的经历与经验、情绪与理智、思念与畅想,甚至时间的流逝与瞬间的停驻,它们逐渐累积并在我的心中放大,挥之不去。之所以选择平遥影像,是因为从我拿起相机第一次进入古城,那些街巷与人的故事就成了我记忆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之后每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更是伴生着无数故事。

“平遥”系列1,纳凉,2001 张国田 摄

每一种艺术都是在内与外的不断冲突中前行,摄影,归根结底是通过对现实的复制进而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数字时代的摄影作品所引发的新的形式与理念,源自我们试图通过融合不同的媒介去打破摄影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从而使摄影不断与其他艺术融合,呈现出全新的状态,这也是摄影这一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变化。

“平遥”系列1,赶车人,1997 张国田 摄

“平遥”系列1,门前,1998 张国田 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阳丽君:在展览中,你特意将“平遥”系列2以大尺幅进行展现?

张国田:选择大尺幅进行展现,舒阳、庆松给了我关键启发。在交流中,他们认为“平遥”系列2创作理念和作品材质必须通过足够的体量才能完整呈现。展览时,庆松专门为我留了一整面展墙,最终作品做到了3×4.5米。这个创作过程本身,是对我们固有影像认知的一次突破,与他们二人的这种合作也成为创作的重要部分。

这种创作方式可以追溯到2008、2009年。那时,摄影界对风光摄影有很多质疑。我一直在思考:摄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于是,我尝试打破直接成像的传统,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构图,用全新的影像语言来回应这些讨论,题材选择了熟悉的平遥。

“平遥”系列1,孩子王 , 1998 张国田 摄

舒阳: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开创了巨幅影像作品进入美术馆的先例,之后,大幅面呈现成为当代摄影进入美术馆系统的重要方式。二战后,美术馆的兴起改变了艺术的展示尺度。国田将作品放大,正是让摄影突破传统纸媒传播的局限,进入当代艺术语境的积极探索。

“平遥”系列1,哨卖, 1996 张国田 摄

“平遥”系列1,爷孙,1997 张国田 摄

王庆松:20世纪90年代,国田就开始参与当代艺术活动,但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大型活动的组织者,而非实践者。我觉得,《一方城》恰好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敏感性,尤其是影像在今天的可能性。这种厚积薄发的创作很值得关注,对中国当代摄影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平遥”系列1,单车少女,1996 张国田 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樊航利:庆松老师、舒阳老师,请从实践角度谈谈你们对策展的认识。

王庆松:我比较擅长的是影像艺术类展览,希望通过展览提出鲜明的学术观点和表现手法。我比较关注当下摄影的新动向,比如会专门为95后年轻摄影师策划展览,也会做很多跨界的实验性展览。我不太做“为展览而展览”的形式化项目,而是倾向选择那些虽然小众但很有探讨价值的话题,即通过展览引发行业讨论,推动摄影文化的发展。

“平遥”系列2,南城墙,综合材料,220×440cm,2025 张国田 摄

“平遥”系列2,城墙上,综合材料,220×440cm,2025 张国田 摄

舒阳:创作、策展其实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逻辑体系。创作是个性化的表达,艺术家越能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就越有辨识度和价值。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那就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意义。而策展的底层逻辑是服务,大致分为三类:为商业机构服务的策展、为艺术机构服务的策展以及独立策展。在专业领域,我们把这称为艺术管理。就像国田提到的,策展首先要确保展览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基础。但在此之上,展览的学术价值、文化意义这些是没有上限的,不同策展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在具体实践中,我觉得这两种身份没必要划分得那么清楚。你看国田、庆松他们,既是出色的创作者,又是优秀的策展人。创作时他们坚持个人风格,策展时又能遵循专业规范。在中国现在的艺术环境及发展阶段,过度强调专业分工反而不太适合,关键是保持开放和实验的态度。20年前我在英国学习艺术管理时深有体会。经验不能简单照搬,泛泛而谈都没意义,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作和策展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要被固有观念束缚,要在具体环境中灵活应对,这可能就是两者最重要的相通之处。

“平遥”系列2,西北角楼,综合材料 ,220×220cm,2025 张国田 摄

“平遥”系列2,平遥古城墙,综合材料,60×60cm,2020 张国田 摄

年度中国摄影家

阳丽君:你们如何看待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这个平台对中国摄影发展的意义?

王庆松:在中国摄影发展的特殊时期,大展这个平台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摄影师都希望在这里展示自己的作品。从学术展览到大师个展,从学生作品到实验创作,平遥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着中国摄影的多元面貌。

比如。2002年的“中国新摄影”实现了新摄影与传统摄影的直接对话,每个立场的人都在为自己的艺术观点发声;2016年的“尺度—大画幅摄影在中国”展览汇集了全国188位摄影师的大画幅作品,最让我感动的是展览的氛围—摄影师们载歌载舞,晚上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平遥创造了一个真诚的交流空间,在中国摄影市场还不完善的背景下,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显得尤为珍贵。

“平遥”系列3,宝丽来拼贴,复合材料,110×110cm,2025 张国田 摄

坚持就是胜利。中国摄影需要这样的平台,需要时间来沉淀。可能现在还不够完善,但只要保持开放、多元的特色,坚持为不同风格的摄影提供展示空间,就一定能看到曙光。我记得每次展览后,摄影师们聚餐时,两三个人的小聚会常常会变成十几人的大讨论,这种自发的交流正是平遥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获奖与否,而是参与这场关于摄影的对话。中国摄影正在形成自己的道路,需要每个人的声音和坚持。通过交流获得的认同和成长,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今天,我们谈了很多平遥的过去,但它的未来更值得期待。在中国,能坚持这么多年的摄影平台越来越少。平遥作为“老大哥”,它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引领和振奋。特别是在当下,很多艺术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平遥的持续举办给了行业很大信心。有些事情需要时间来证明,我相信平遥会越来越好。

“平遥”系列3,宝丽来拼贴,综合材料,110×110cm,2025 张国田 摄

舒阳:平遥大展的价值不仅在于推动创作,更在于构建健康的摄影生态。从一开始,它就具有建设性意义。未来,我希望它能继续弥补中国摄影生态的不足,提升整体品质。

张国田:从2001年创办至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25年间从未间断,众多国际知名摄影大师走进平遥,与中国摄影师对话交流,也有许多中国摄影师从平遥走向世界;在中国现有的摄影节中,平遥创办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这么多年的实践和事实说明,平遥是中国地方性摄影节国际化的开端。

此外,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经形成特有的“平遥模式”——一个摄影节,带动了一座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摄影的发展,还带动了一方城的百姓富裕。因此,大展链接的不仅是摄影人,更与平遥百姓密切关联,这是它特有的贡献。所以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力量生生不息,希望它在未来一直延续下去。

作者简介

张国田,1962年生于太原。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1995年策划、导演拍摄的山西民歌《想亲亲》获第三届“95’中国音乐电视MTV大赛”铜奖,2001年出版画册《平遥》(全三册),2002年获第16届山西省摄影艺术展览一等奖,2003年担任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委会秘书长,2004年获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铜奖,2006年策划《平遥·古城家园》摄影作品在联合国总部、日本、印度、法国、澳大利亚等地展出。2008年至今担任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总监,2012年至今担任《映像》杂志总编辑。2015年获第十届中国摄影(展览策划类)金像奖。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5年作品参加“一座山一方城一群人”徐伟浩、张国田、王庆松摄影艺术展。曾担任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多次担任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及策展人,并受邀担任台北摄影节总策展人、奥克兰摄影节策展人等。

来源丨选自《中国摄影家》杂志2025年第9期,原文标题《深耕属于自己的“平遥”——访策展人、摄影家张国田》 摄影/张国田,嘉宾/王庆松、舒阳,采访/阳丽君、樊航利。

声明丨本文所刊载内容,版权均为《中国摄影家》杂志所有,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刊联系。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