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92 年 10 月 12 号凌晨,巴哈马群岛的瓜纳哈尼岛上,泰诺族酋长把串象征和平的贝壳项链,直接挂在了哥伦布脖子上。
1492 年 10 月 12 号凌晨,巴哈马群岛的瓜纳哈尼岛上,泰诺族酋长把串象征和平的贝壳项链,直接挂在了哥伦布脖子上。
他当时觉得,这些 “从天而降” 的白皮肤人,说不定能当新的狩猎伙伴,可哥伦布转头就在日记里写,说他们赤身裸体没铁器,一把剑就能吓住五十个。
同一天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目光,基本就定了美洲原住民之后五百年的悲剧路子。
后来总有人问,印第安人当初为啥 “不反抗”?但要是白人殖民者还能开口,估计得苦笑,说不反抗?你们是没见过他们被逼急了有多狠。
就拿 1622 年 3 月 22 号的弗吉尼亚詹姆斯敦来说吧,那天清晨的雾还没散透,波瓦坦联盟的信使就挨家敲殖民者的门,递过去谷物和彩珠。
白人一看这阵仗,以为是来示好的,就放下火绳枪走出了木栅栏,结果下一秒鼓声突然炸响,不到一小时,四百多个殖民者全被砍杀了,地上血都积成了小坑。
殖民者后来把这叫 “大屠杀”,可他们压根没提,之前自己占人土地、烧人玉米田的事。
这哪是什么屠杀啊,分明是原住民被逼到绝境的反击,本来想好好跟你相处,你却非要断人活路,换谁能忍?
之后十年,波瓦坦联盟用游击战术,把英属殖民地压得只剩沿海不到二十英里的窄条地带。
到了 1675 年到 1676 年的 “菲利普王之战”,万帕诺亚格酋长梅塔科姆更联合了纳拉甘西特、尼普穆克好几个部落,差点把马萨诸塞 90% 的定居点全毁了。
英军想赢一场都得付出两个人换一个人的代价,打得特别惨,后来白人史家也不得不承认,要不是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联盟不够结实,新英格兰说不定早就没了。
本来想靠人多和武器欺负人,结果反被揍得没脾气,这哪是 “不反抗”,是反抗得太狠了。
不光东部,西部的印第安人也没闲着。
1680 年的时候,普韦布洛人直接把西班牙殖民者赶出了圣菲,之后十二年,新墨西哥差不多又回到了原住民手里。
大平原上的苏族、夏延族更厉害,1866 年在 “费特曼大屠杀” 里,把八十个美军全灭了,逼得联邦政府不得不签第二次《拉勒米堡条约》。
不过最让人心里发堵的,是 1890 年翁迪德尼的雪地里,有个耳聋的拉科塔少年,枪响的瞬间还举着仪式烟斗,这是印第安人最后一次大规模武装抗争。
所以说那些说他们 “不反抗” 的,纯粹是殖民叙事编的瞎话,为了掩盖自己当初有多怕。
不过说实话,再狠的反抗,也架不住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差距,殖民者带过来的不光是火绳枪,还有印第安人从没见过的 “生物武器”—— 天花。
1520 年的时候,跟着西班牙船队来的一个天花脓疱,在阿兹特克帝国里简直成了死亡海啸。
特诺奇蒂特兰城本来有 15 万人,最后只剩 3 万,连皇帝库伊特拉瓦克刚即位一百天就死于痘疹。
我查资料的时候发现,16 世纪美洲原住民因为天花、麻疹这些病,死了差不多两千万人,活下来的人还没来得及埋亲人,就看见皮萨罗骑着马冲进广场。
马这东西也是从旧大陆来的,印第安人之前从没见过骑兵,心里肯定慌得很。
枪炮声、马蹄声再加上尸体的臭味,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可怕,成了他们最恐怖的集体记忆,更要命的是生态被搞坏了。
17 世纪新英格兰的殖民者,为了让纳拉甘西特人让出土地,专门猎杀海狸,海狸没了,部落就没法换欧洲市场需要的毛皮,自然也换不来枪支和铁器。
19 世纪的时候,平原印第安人靠的野牛,被太平洋铁路公司和运动猎人杀得只剩不到一千头。
有个苏族老人回忆说,最后一头野牛倒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也完了,技术差、生病、生态毁了,这三方面裹在一起,像根绞索似的,印第安人再狠也顶不住啊。
殖民者还特会挑唆内斗,早在 1521 年,科尔特斯就联合托托纳克、特拉斯卡拉这些部落打阿兹特克。
两百年后,英、法、西三国在北美各自拉部落当棋子,弄得印第安人 “白人打白人,印第安人打印第安人”。
1754 年到 1763 年法印战争的时候,易洛魁联盟帮英军侦察敌情,结果二十年后美国独立战争,他们因为帮英国,被大陆军烧了村子,几千人逃去加拿大。
后来美国政府更损,1803 年路易斯安那购地后,故意抬高给切罗基人的棉布价格,让他们欠巨债,最后只能拿佐治亚山地抵偿;同时又给克里克人卖枪支,鼓励他们跟切罗基人抢猎场。
本来想靠部落联合抵抗,结果被拆得七零八落,最后连联合的力气都没了,到后来,殖民者干脆用法律把屠杀合法化。
1703 年马萨诸塞出了个《头皮法案》,拿一张印第安男性头皮给 40 英镑,妇女儿童的也给 20 英镑。
1864 年科罗拉多总督约翰・埃文斯还下了 “安全令”,鼓励公民 “以任何方式消灭敌对印第安人”。
之后就发生了沙溪大屠杀,750 个夏延和阿拉帕霍的老人小孩,被美军砍了肢体,连生殖器都被割下来做枪套。
联邦最高法院也帮着添乱,1831 年在《切罗基国诉佐治亚》案里,把印第安部落说成 “国内依附民族”,既不是外国也不是公民,这样就能强制他们迁移了。
1838 年的 “眼泪之路” 上,1.6 万切罗基人被逼着走了 1200 英里,4000 人死在路上。
本来想靠法律保护自己,结果法律成了别人欺负自己的工具,这也太憋屈了。
说了这么多抗争和被欺负的事,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印第安人为啥没一开始就全民皆兵?答案其实在他们的善意里,可这份善意最后却成了软肋。
1492 年哥伦布登陆的时候,泰诺人划着独木舟送木薯和淡水。
1621 年第一个感恩节,万帕诺亚格人带了五只鹿和火鸡,跟清教徒一起过秋收。
1804 年路易斯和克拉克远征到曼丹村落,苏族女向导萨卡加维娅还用母乳喂养刚出生的探险队员,不然他们可能早就饿死了。
印第安人的想法里,礼物是要交换的,土地是 “向子孙借来的”,不是能买卖的私产。
可殖民者拿 “条约” 当幌子要土地,很多酋长还以为是 “共享”,等发现羊皮纸上的数字是永久割让的时候,啥都晚了。
这份善意被利用,比被武力征服更让人觉得难受,我拿你当朋友,你却拿我当傻子,最后还要反过来骂我 “不反抗”。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但争议还在,美国每四年一次的哥伦布日游行,有人举着 “发现者” 的旗子,可原住民把这天叫 “抵抗日”。
2016 年的时候,达科他输油管道计划要穿立岩苏族的保留地,几千个印第安人搭起帐篷,手拉手唱祖先的太阳歌。
面对警犬和高压水炮,他们没举斧头,而是拿出了宪法,说 1835 年《拉勒米堡条约》明确这是他们的土地。
本来想靠和平抗议解决,结果还是被镇压,不过这一次他们用殖民者的法律反击,也算换了种方式抗争。
2021 年美国第一次确立 “原住民日”,拜登政府也承认欧洲探险带来了殖民、征服和不公,但说实话,立岩保留地的失业率还是很高,平均年龄才 48 岁。
历史上的枪声好像远了,但 “狠” 和 “不狠” 的争论还没停。
现在的制度暴力藏得更深了,印第安人的抗争也从拿斧头变成了在法庭上说理、在游行里喊口号,可这样的抗争能换来真正的公平吗?我觉得还得慢慢看。
1528 年的时候,有个西班牙贵族卡韦萨・德・巴卡因为船失事,在卡拉瓦亚部落住了八年,后来写了本《纪行》。
里面说印第安人没有买卖和度量衡,可人人有饭吃;没有铁器,却能用石刀做比欧洲人更精细的手术;没有国王,靠歌声就能解决争端。
“我们自诩文明,却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野蛮。” 现在再有人问印第安人为啥不反抗,不如先想想,殖民者把火枪、天花、头皮赏金带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被屠杀的人有多狠?
真正的悲剧不是他们不反抗,是他们的反抗被疫病、分化、法律和话语一层一层绞杀了,最后只能在历史的回音壁里,化作一声声沉默的呐喊。
来源:史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