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 “五子登科”,很多人会想到《三字经》里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的句子。这句短短 15 个字,讲的是北宋初年北方渔阳(今天津蓟州)人窦燕山,教出五个有出息儿子的故事。可你知道吗?写《三字经》的王应麟绝对想不到,600 年后,他的家乡 ——
提起 “五子登科”,很多人会想到《三字经》里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的句子。这句短短 15 个字,讲的是北宋初年北方渔阳(今天津蓟州)人窦燕山,教出五个有出息儿子的故事。可你知道吗?写《三字经》的王应麟绝对想不到,600 年后,他的家乡 —— 浙江宁波鄞州区,竟然一下子冒出 3 个 “五子登科” 家族,每一个都在不同领域闯出了大名气。
先说说古代的 “窦氏五子”:北宋官场的 “清廉天团”
窦燕山生活在五代末到北宋初年,家里条件不错,但他没把钱花在享乐上,反而一门心思教五个儿子。那时候想有出息,大多要考科举、当官员,窦家五子不仅都考上了,还个个当得清正廉洁,没一个因为品行问题被人说闲话。
老大窦仪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主管现在的文化部、教育部和外交部,还主持修订了《宋刑统》—— 这可是宋朝第一部成文法典,宋太祖特别信任他;老二窦俨是翰林学士,专门给皇帝写诏令、定礼仪,北宋初期的很多规矩都是他参与设计的;老三窦侃当了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性格耿直,在朝堂上口碑很好;老四窦偁更厉害,做到了参知政事,差不多是副宰相,脑子快、断事公正,宋太宗特别倚重他;老五窦僖任左补阙,主要给皇帝提建议、监督朝政,敢说真话,连当事人都佩服他。
这五个儿子,在官场各司其职,却都守着 “清廉正直” 的底线,难怪王应麟会把他们写进《三字经》,提醒后人:教育对家族太重要,而德行和学识,才是成大才的根本。
近代鄞州第一家:“沙氏五杰”,革命史上的特殊家族
到了 20 世纪初,鄞县沙村(今属鄞州)出了 “沙氏五杰”,这一家的五个兄弟,走的是革命救国的路,在党史上都留下了名字。
老大沙孟海是书法界的大人物,不光字写得好,在语言文字、考古、篆刻方面也很有研究,还是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现在很多学书法的人都得学他的作品;老二沙文求是早期党员,在沙村建了鄞县第一个党支部,后来在广州起义中牺牲了,是有名的烈士;老三沙文汉更熟悉,新中国成立后当了浙江省第一任省长,之前还长期做地下工作,策反国民党军队;老四沙文威是谍战人才,跟着李克农、潘汉年搞情报,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老五沙文度是徐悲鸿的学生,1938 年去了延安入党,可惜 1942 年被人陷害,年纪轻轻就没了。
这一家兄弟,有搞文化的,有干革命的,有做地下工作的,虽然选择不同,但都在为国家做事,这样的家族在革命史上很少见。
鄞州第二家:“童氏五杰”,科学领域的 “学霸家族”
和沙家差不多时候,鄞县童村(今属鄞州)的 “童氏五杰” 也很出名,尤其是老四童第周,很多人在课本里见过他的故事。
老四童第周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还是 “中国克隆之父”,海洋科学、生物科学领域的带头人。当年他在欧洲拿了博士学位,听说祖国需要,立马回国搞研究,坚信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老大童第锦没走科研路,在家乡办了冠山小学,让更多孩子能读书;老二童第德是北大毕业生,专门研究古文字和韩愈的作品,是这方面的权威;老三童第谷毕业于浙江政法学校,后来当了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助理;老五童第肃是浙大毕业的水文地质专家,还做过治淮总工程师,为治理淮河出了不少力。
童家五兄弟,有搞教育的、做科研的、干金融的、搞工程的,虽然领域不同,但都靠学识立足,成了各自行业的佼佼者。
鄞州第三家:“马氏五杰”,学术界的 “互助天团”
还有鄞县盛垫桥(今属鄞州)的 “马氏五杰”,也叫 “一门五马”,这五个兄弟全是搞学术的,在文学、考古、民俗等领域都有大成就。
老二马裕藻1913年就进了北大,当了14年北大国文系主任,一直想通过教育救国,还靠音韵学推动汉语规范化,为现代国语打下了基础;老四马衡更厉害,既是北大教授,又当过故宫博物院院长、西泠印社社长,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抗战时为了保护故宫文物,组织文物南迁,没丢一件、没少一件,创造了文物保护的奇迹;老五马鉴是文史学者,在燕京大学、香港大学当过教授,还推动香港的中文教育革新;老七马准在京师图书馆工作过,后来也去北大当教授,专门研究民俗学和音韵学;老九马廉是小说戏曲研究的开创者,他收藏的 5700 多册通俗小说、戏曲书,后来都捐给了北大图书馆,成了 “马氏书专藏”,现在研究中国小说史都得靠这些资料。
马家兄弟不光自己厉害,还特别团结,学术上互相帮衬:马裕藻帮马准解读古籍里的生僻字,马准就把收集的民间歌谣给马裕藻当研究素材;马衡研究古代器物,马廉就找罕见古籍给他佐证,马衡也会把金石文字里的发现分享给马廉。这种 “学术互助” 的传统,让他们每个人的研究都更扎实。
为啥这三家能出 “五子登科”?秘密藏在这三点里
古代窦家、近代鄞州这三家,为啥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子弟?其实离不开三个关键:好的家庭教育、兄弟间的互助,还有一颗家国心。
先说家庭教育。马氏五杰的父亲马海曙,早年穷得住祠堂,后来经商起家,专门请维新派的名师叶瀚来家里教儿子;童家父亲童树庠是清末秀才,为了教儿子办了私塾,还卖田供二儿子童第德上北大,让他成了童村第一个大学生;沙家虽然父亲早逝,但沙母咬牙坚持,先让老大沙孟海读书找出路,再让他带着弟弟们上学。这些家庭都知道,教育是最好的 “传家宝”。
再看兄弟互助。沙孟海作为大哥,父亲没了之后就撑起家,弟弟们上学的钱都是他出的,后来弟弟们被国民党通缉,他带着全家去上海,靠卖字养活家人,还多次救弟弟;童家老大童第锦早早帮父亲管私塾,支持二弟上北大,后来二弟、三弟又帮四弟童第周、五弟童第肃读书;马家兄弟更是学术上的 “战友”,互相分享资料、帮对方解决难题。“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重要的是家国情怀。童第周放弃国外的好条件回国搞科研,沙家兄弟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马衡拼尽全力保护故宫文物,马廉抢救古砖捐给天一阁。他们都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绑在一起,国家需要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种赤子之心,才是他们能走得远、做得大的根本。
如今再看 “五子登科”:不只是历史,更是精神传承
现在,沙氏故居、童第周故居都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 6 月,专门纪念马氏五杰的 “五马馆” 也在鄞州区邱隘镇开馆了。从古代窦家五子,到近代鄞州三家十五杰,跨越了千年,却有着一样的精神 ——重视教育、团结互助、心怀家国。
这些 “五子登科” 的故事,不只是历史书上的一段记载,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人对 “优秀” 的定义:不光要有学识、有本事,更要有德行、有担当。而鄞州这三家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在时代变革中,普通人只要心怀家国、互相扶持,也能书写出不普通的人生。
来源:史学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