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持续开展“红星计划”文物征集,近期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征集相关烈士史料,新发现刘亚生在北京大学的学籍、同学录和刘亚生发表于《新西北》《新华日报》《群众》等刊物的10余篇文章。这些史料进一步勾勒出刘亚生从求学者到革命者的鲜活轨迹,让他“以笔为枪、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持续开展“红星计划”文物征集,近期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征集相关烈士史料,新发现刘亚生在北京大学的学籍、同学录和刘亚生发表于《新西北》《新华日报》《群众》等刊物的10余篇文章。这些史料进一步勾勒出刘亚生从求学者到革命者的鲜活轨迹,让他“以笔为枪、以志为炬”的一生愈发清晰。
刘亚生,又名刘立贞,河北河间人。中学毕业后,刘亚生在1932年报考高等学府时,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最终选择走进燕园,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子。如今北大档案馆仍存有其新生名录、同学录及毕业生名册。
1937年,日军加快侵华步伐,发动卢沟桥事变,战火迅速蔓延。刘亚生热烈响应党的号召,毕业后脱下长衫、穿上军装,加入八路军,先后担任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秘书、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宣传部部长、八路军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在抗日战场上,刘亚生是“双枪”战士:一手握枪投身武装斗争,一手握笔记录历史、剖析敌情。他写下《反日寇第二次围攻晋察冀边区的第一次大胜利》,讲述抗日捷报并进行战后的反思与总结;撰写《清算反动头子宋振声》,戳穿反动势力的阴谋。在《日寇“扫荡”华北阴谋实施的面面观》中,刘亚生精准剖析日军侵略华北的核心策略——以“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展开攻势,清晰揭示其妄图建立傀儡组织、巩固侵华统治的野心。
纵使烽火连天,刘亚生也始终未搁置学术探索的脚步。他对人文学科怀有浓厚兴趣,这份追求让他格外重视学术研究——不仅发表了《北宋末年的学生运动》《评童君“评吕君吕振羽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等文章,还与他人合作翻译了外语书籍《政治经济学史》,为根据地的知识传播增添了一份力量。
其中《研究新哲学的方法问题》一文中,刘亚生用通俗的语言阐释哲学本质,分享科学研究方法,让人们看到这位革命者深厚的学识功底。刘亚生始终心系根据地民生。他深知“经济是抗战的生命线”,于是深入农村组织贫农生产小组,写下《组织贫农小组的经验》《抢救稻田》等文章。《谈某部在边区三年来的经济建设》中,他详细记录了边区1940—1942年的经济工作成果,为研究敌后根据地建设留下了珍贵实证。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新征集的档案与史料,让刘亚生“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形象愈发立体。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