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了五年图,每天加班到凌晨,身体熬垮了,工资没涨多少。”刚从设计院辞职的小林,对着电脑里没画完的施工图发呆——身边不少同事要么咬牙硬扛,要么纠结转行却不知道往哪走。其实设计院人转行,根本不用从零开始,那些熬夜练出的画图功底、对项目的把控能力,都是藏在手里的“
设计院人转行不迷茫:这几条出路,藏着你没注意的“专业红利”
“画了五年图,每天加班到凌晨,身体熬垮了,工资没涨多少。”刚从设计院辞职的小林,对着电脑里没画完的施工图发呆——身边不少同事要么咬牙硬扛,要么纠结转行却不知道往哪走。其实设计院人转行,根本不用从零开始,那些熬夜练出的画图功底、对项目的把控能力,都是藏在手里的“硬通货”,选对方向,比在设计院硬熬轻松多了。
往“甲方”转:把“乙方思维”换成“甲方视角”,更懂项目落地
前同事老周,在设计院画了八年建筑图,去年跳槽到地产公司做“设计管理”,现在每天准点下班,薪资还涨了三成。他说:“以前在设计院,只管按甲方要求画图,不管成本、不管施工能不能落地;现在做甲方,要考虑‘这图纸施工会不会麻烦’‘用这个材料能不能省钱’,反而比以前更得心应手。”设计院人转甲方,最大的优势就是“懂技术、能沟通”——跟施工方对接时,能一眼看出图纸里的问题;跟设计院对接时,知道怎么提要求才不“外行”。不过要注意,甲方更看重“综合能力”,除了画图,还得懂点成本控制、进度管理,最好在设计院时多跟甲方对接项目,积累点沟通经验,跳槽时更有底气。像小林这样刚辞职的,也可以先从“小型开发商”或“城投公司”入手,门槛相对低,慢慢积累经验,比直接冲大公司更稳妥。
做“专项技术”:把“全能画图”变成“单点精通”,成行业“香饽饽”
设计院里常说“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但转行时,“单点精通”反而更吃香。小区里的张工,以前在设计院画水电图,后来专门学了“BIM建模”,现在成了自由职业者,给各个项目做BIM模型,按项目收费,一个月接两三个项目,收入比在设计院时翻了倍。还有人专门做“消防设计”“装配式建筑设计”,甚至“图纸审查”——这些专项技术,设计院里接触得多,但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一旦钻进去,就成了稀缺人才。比如做“图纸审查”,要熟悉各种规范,设计院人本来就天天跟规范打交道,稍微系统学一下,考个“图审资格证”,就能去图审公司上班,工作强度比设计院小,薪资还稳定。小林要是不想彻底离开设计行业,不妨想想自己最擅长什么——是画住宅图、还是画公建图?是懂暖通、还是懂结构?把一个领域做精,比啥都学一点更容易找到出路。
跨界“相关行业”:把“设计思维”用到别处,打开新赛道
设计院的“设计思维”,不止能用来画图,还能用到很多行业。前阵子遇到以前的同事小徐,她从设计院辞职后,去做了“室内设计”,专门做家装和小型商业空间设计,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工作室。她说:“设计院画的是‘大图纸’,讲究规范和功能;室内设计更注重‘细节和体验’,但画图软件、空间布局的思路是相通的,上手特别快。”除了室内设计,还能转“景观设计”“家具设计”,甚至“工程咨询”“建材销售”——做建材销售的话,设计院人懂材料的性能和设计需求,跟装修公司、设计师对接时更有说服力;做工程咨询的话,对项目流程、技术规范的熟悉度,比纯文科出身的人更有优势。还有人转做“设计类培训”,教新人画CAD、画SU,毕竟自己在设计院摸爬滚打过,讲的都是实战经验,比纯理论教学更受欢迎。小林要是不想再跟“大项目”打交道,不妨试试这些跨界领域,压力小,还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自由职业或“轻创业”:时间自己说了算,把技术变成“灵活收入”
现在越来越多设计院人,辞职后做了“自由设计师”,不用坐班,接自己想接的项目。朋友老吴,现在专门接“小型改造项目”,比如老房翻新的图纸设计、商铺的布局调整,一个项目收费几千到几万不等,时间自由,还能兼顾家庭。要是有资源、有人脉,还能搞“轻创业”——比如跟施工队合作,自己负责设计,施工队负责施工,赚设计费加少量分成;或者开个“设计工作室”,接一些设计院看不上的“小单子”,积少成多也能稳定盈利。不过做自由职业要注意“稳定客源”,最好在设计院时多认识些甲方、施工队,辞职后先从熟人介绍的项目做起,慢慢积累口碑。像小林这样刚辞职的,也可以先兼职接活,一边试错一边找方向,比直接全职自由职业更稳妥。
其实设计院人转行,从来不是“从零开始”,那些在设计院里熬出来的技术、经验、思维,都是别人抢不走的优势。关键是别盯着“我以前只画图”,多想想“我会的这些,还能用到哪里”——是去甲方做管理,还是把专项技术做精,或是跨界到相关行业,甚至自己做自由职业。与其在设计院里迷茫焦虑,不如停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比硬扛着更重要。毕竟工作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熬坏身体——你值得更轻松、更有奔头的出路。
来源:树下倾听的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