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见过姐妹俩一个在镜头前演戏,一个在后台拉二胡,却把整个文化圈都盘活了的吗?
你见过姐妹俩一个在镜头前演戏,一个在后台拉二胡,却把整个文化圈都盘活了的吗?
田海蓉和田海燕,不是电视剧里编的励志姐妹花,是真把艺术当饭吃、当命养的人。
她姐田海蓉,早年从电视台跳进影视圈,没靠爹妈铺路,自己咬牙熬出头。
现在不光拍戏,还开公司、做直播、搞电商,双十一单月卖了两个亿。
你以为她只会赚钱?2023年她执导的《拂晓时刻》进了澳门电影节主竞赛,评委会副主席的头衔也挂上了。
没人提她拿过“全国三八红旗手”,可她真把钱投进了黄梅戏电影《女驸马》——不是拍着玩,是打算用4K技术把老戏唱进年轻人手机里。
她妹田海燕,一辈子没离开过戏台。
黄梅戏的唱腔她能从早唱到晚,嗓子哑了也不停。2024年她牵头建了“黄梅戏青年传承中心”,省里直接砸了五百万。
她丈夫升了央企高管,儿子拿全国戏曲金奖,可她最得意的不是这些,是带着团队跑遍安徽三十所中小学,蹲在教室里教孩子唱“为救李郎离家园”。
有人笑她傻,放着明星姐姐的资源不蹭,非去教一群连戏服都穿不好的小学生。
可你知道吗?
那些孩子里,已经有三个考上了戏曲学院。
她们不吵架,不争风头。
田海蓉拍戏缺配角,田海燕二话不说撂下排练去客串;田海燕缺经费,姐姐直接从直播利润里划出两千万,成立文化基金,专扶那些没人看好的青年戏剧人。
有人问她们图什么?
她们说,戏不能死在我们手里。
女儿田雨橙去年进了茱莉亚预科,钢琴弹得像流水。
儿子在舞台上一开口,满座老戏迷起立鼓掌。
这俩孩子,一个在纽约弹肖邦,一个在安庆唱《天仙配》。
她们没逼孩子继承衣钵,可艺术早就长进了骨子里。
黄山脚下的“海派戏苑”快开了,民宿里每间房都挂一出戏的唱词,客人睡的是木床,听的是老唱片。
这不是旅游项目,是她们给这个时代留的一口呼吸——快节奏里,总得有人记得,戏不是表演,是活着的乡愁。
你刷短视频看流量明星换衣服,她们在用二十年时间,把一门快没人听的戏,变成年轻人愿意打卡的文化地标。
不喊口号,不哭穷,不卖惨。
就是埋头干,干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干到连资本都得低头说一句:这俩人,真在做事。
她们不是榜样。
她们是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你,艺术不是奢侈品,是能养人、能传家、能撬动整个产业的硬通货。
来源:自强不息湖泊n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