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中足联对中甲第25轮广西平果与重庆铜梁龙的比赛连开三张罚单,瞬间引爆舆论。骂人者黄希扬停赛2场,被骂者前田浩二停赛1场,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判罚逻辑,让一场普通的球场冲突演成了荒诞喜剧。
10月10日,中足联对中甲第25轮广西平果与重庆铜梁龙的比赛连开三张罚单,瞬间引爆舆论。骂人者黄希扬停赛2场,被骂者前田浩二停赛1场,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判罚逻辑,让一场普通的球场冲突演成了荒诞喜剧。
这场闹剧始于10月5日的平果国晶体育场。比赛第86分钟,重庆铜梁龙老将黄希扬被替换下场时,突然转向广西队教练席,用日语喊出“八嘎呀路”。
这一场景被现场转播设备清晰收录,成为了后续处罚的关键证据。
冲突并非孤立事件。早在比赛第50分钟,广西外援阿萨莫阿在拼抢中被重庆球员张志雄撞倒,头部重击广告牌导致颈椎骨折,当场救护车进场。
第78分钟,广西另一名球员黄威又因拼抢骨折,一场比赛两度召唤救护车,点燃了双方的情绪火药桶。
赛后,广西日籍主帅前田浩二在新闻发布会连发质问,愤怒发言持续了整整六分钟。“用日语辱骂教练,这是职业球员的行为吗?”、“一场比赛两次救护车进场,我来中国11年第一次见!”、“这样的球队配冲超吗?”
10月10日,中足联公告认定黄希扬“实施非体育行为”,依据《纪律准则》第55条处以停赛2场、罚款2万元;前田浩二则因违反第82条被禁赛1场、罚款1万元。
罚单细节暴露了判罚的机械性。中足联对黄希扬的定性基于“视频、照片及听证”,尤其依赖音频波形分析,确认辱骂词汇与前田浩二描述一致。
而对前田浩二的指控则援引“赛后新闻发布会录音”,认为其情绪化言论“造成不良影响”。
更讽刺的是,广西赛区因球迷互扔水瓶、拆除隔离铁马等行为被通报批评,但导致冲突升级的球员重伤事件、VAR设备黑屏等技术故障,却未在罚单中明确追责。
中足联的处罚结果一出,舆论场迅速分裂为多派。
广西球迷怒斥黄希扬“输球又输人”,要求追加停赛;重庆球迷反讽前田浩二“发布会带节奏”;中立球迷则调侃:“骂人的罚2万,说实话的罚1万,这是鼓励用脚说话?”
这种争议并非首次。2025年7月,山东泰山球员彭欣力因辱骂裁判被停赛5场,对比此次处罚尺度,中足联被质疑“选择性执法”。
在社交媒体上,球迷的吐槽更加犀利:“不负责任的言论,是指言论不真实,还是说出了某些人的痛处?”还有球迷质疑:“造成什么不良影响,能不能说明白了”。
深层次矛盾指向中国足球的纪律困境。
黄希扬作为40岁老将,生涯效力五家俱乐部,本赛季出场21次贡献3次助攻,此次禁赛直接影响重庆铜梁龙的保级形势。
前田浩二禁赛则让广西平果雪上加霜,该队目前仅领先降级区4分。
规则本为净化赛场,但“一刀切”的处罚反而激化矛盾。例如《纪律准则》第55条与第82条的执行差异,暴露出对“非体育行为”和“不当言论”界定模糊的漏洞。
事实上,中足联在2025赛季中期总结中曾强调行风建设的重要性。截至7月,纪道委共作出55份处罚决定,重点处理赛场暴力行为、对比赛官员实施不当行为等问题。
赛场文化缺失的阴影笼罩事件全程。从球员辱骂到球迷冲撞,从主帅失态到管理缺位,中甲保级战的压力演变为连锁失控。
类似问题在中国足坛并非个例。7月中超联赛第17轮,天津津门虎主场与成都蓉城的比赛中,发生了球迷领喊人员用扩音器对球员家人进行侮辱的事件。
8月足协杯半决赛后,成都赛区因球迷冲突被中国足协通报批评。现场有球迷向场地投掷水杯,少数球迷之间发生冲突。
中足联试图用罚单快速平息风波,但公信力已在一次次争议中磨损,当罚单本身成为笑话,足球的尊严又该由谁来守护?
裁判的哨声会停止比赛,但无法平息规则本身的争议。中足联的罚单试图用墨水划定界限,却在现实的碰撞中不断晕染扩散。当罚单本身成为赛场焦点,足球已经从绿茵场进入了另一个更为复杂的江湖。
黄希扬与前田浩二的遭遇,不过是中国足球纪律迷宫中的又一次碰壁。迷宫的出口,不在于更厚的纪律手册,而在于这项运动最本真的尊重与公平。
读者朋友们,你对这次“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罚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朝哥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