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都说了马洛夫同学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的时候是一个学霸,成绩是相当的牛逼,那出国前的马洛夫同学也就是陈昌浩在哪里读书呢?是不是也是一个学霸呢?为什么会到苏联留学呢?哈哈,那就说对了,陈昌浩同学在出国前在哪里读书?在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这个学校那不是一般的
出国前的陈昌浩就读武昌中华大学就是学霸,也是一个革命者。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前面都说了马洛夫同学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的时候是一个学霸,成绩是相当的牛逼,那出国前的马洛夫同学也就是陈昌浩在哪里读书呢?是不是也是一个学霸呢?为什么会到苏联留学呢?哈哈,那就说对了,陈昌浩同学在出国前在哪里读书?在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这个学校那不是一般的牛逼,而是相当的牛逼,非常牛逼,看看都是大神一样的人物?
陈昌浩出生于武汉市汉阳县蔡甸镇奓山村,自幼聪明好学,是当地一带非常有名的“神童”。尽管如此,陈昌浩并没有骄傲自满,很是踏实地学习,并顺利进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中学部。1919年,陈昌浩进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中学部学习,1926年陈昌浩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
【陈昌浩就读的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
武昌私立中华大学中学部那在二十年代是大名鼎鼎,牛逼轰轰,英雄辈出,政治群星闪烁的大学中学部,这里的大佬说出来都要吓死人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很多在这个中学部读过书,革命的火种早就被点燃,革命的思潮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中共一大的代表刘仁静就这个学校读过书的。刘仁静,字养初,湖北应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中学部。1917年10月8日,该校大三学生恽代英在武昌成立了第一个“群策群力、自助助人”的宣传新文化运动的进步社团——互助社。刘仁静景仰恽代英,被恽代英火一样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于11月10日申请加入互助社,并积极参加互助社的各种爱国活动。恽代英在同年11月24日的日记中评价刘仁静说:“养初亦勇猛精进,可以为师。”刘仁静对恽代英的教育和帮助一直难以忘怀。他说:“代英对朋友们真诚相待,时常潜心研究人之长短而后热情相助。他曾坦率地向我指出,你有坚决自苦的精神,又能积极向上忍让助人,这是可贵的,但惜气不重,又太自信,好争气多论辩。”
【恽代英是陈昌浩同学】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著名领导人恽代英,1918年毕业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中学部主任。书中收录有该校“历年毕业生表”档案,表中可以找到恽代英的个人信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李汉俊,1922年回到武汉后,曾在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
学校还有大名鼎鼎的副统帅的哥哥,中共早期伟大的先驱林育南也在这个学校读过书,林育南生于1899年,小林育英2岁,长林彪8岁,和林育英同一曾祖父,和林彪同一祖父,为堂兄弟。林育南是林育英和林彪走向革命的引路人。他在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读书时,便和恽代英相识成为朋友。此时,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恽代英正在武汉组织互助社,他受恽代英的影响,是互助社的中坚分子。五四运动爆发前,他创办《新声》半月刊,在武汉大中学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正在北京,直接参加了天安门游行示威。当警察前来镇压时,他左冲右突才脱离险境。回到武汉后,他又和恽代英组织学生示威游行,以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1921年7月,他和恽代英等来到林家大湾,在这里重新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共存社,明确表示其宗旨是:“企求阶级斗争、劳务政治的实现。
【武昌中华大学的学生嗾使牛掰的人物】
在中学部学习时,陈昌浩学到了很多,尤其是了解到了革命知识和结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1924年,陈昌浩以优异成绩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毕业后,成功考入国立武昌大学。
三年的大学生活,使得陈昌浩完成了从一个爱国青年学生到具有初步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革命者的根本转变,也是他步入共产主义者革命生涯的开始。
由于陈昌浩所处的日益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还在中学念书时就对家庭和民间的贫困生活表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阀地主的压迫、资本家老板的剥削抱仇视态度。1925年,陈昌浩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知识,从这些知识中了解到了很多……又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小康地位,当时陈昌浩虽然想走革命的道路,但对革命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动摇观望心理相当严重,思想改造过程极度缓慢。直到1926年北伐军到湖南、反动势力摇摇欲坠的时候,陈昌浩才下定决定参加革命的决心……
【武昌中华大学校徽】
在此后的日子里,陈昌浩便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中。后来由于大革命的失败,陈昌浩便在武汉地区坚持过一段地下斗争。是湖北共青团区委干事,在工作上的表现可谓相当出色,很快就得到了中共湖北区委的侧目。1927年9月,正当陈昌浩怀着为理想献身的革命信念,坚持作地下斗争时,他接到上级组织的指示,派他前往莫斯科学习。接到这个消息后,陈昌浩便告别了家人,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老特同志当时就是湖北区委书记,应该那个时候陈昌浩还是基层的一般干部】
因为陈昌浩除了俄语好,马列主义理论成绩好以外,马洛夫同学军事科目的成绩也很好,这也引起了共产国际中国局和中共驻苏联代表团的注意,1929年国内的轰轰烈烈的苏维埃土地革命战争,连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相继成立赣南苏区、鄂豫皖苏区和洪湖苏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已经成了中国革命的经典理论,共产国际中国局和住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团已经对住在苏联培养的留学生需要大力学习军事产生了一致性的认识,并在这个时候选拔了多名的中国留学的同学到联共的各大军事院校学习军事。
伍修权中山大学之后到了莫斯科步兵学校,刘军神同学到了苏联最高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肖劲光则是到了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留学学习。刘英(后任鄂豫皖红四军师长),左权到了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傅鈡到了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其他同学纷纷到苏联各个军事院校学习,就连马洛夫同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夫人杜作祥也去苏联军事通讯学校学习无线电收发报和密码。
【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都是厉害的角色】
什么马洛夫就是陈昌浩不是在国内有老婆吗?怎么在苏联又找了一个老婆?是的,确实是这样的,陈昌浩在出国前确实有过老婆,还有儿子,但是因为陈昌浩这个帅哥太优秀了,引起了苏联中山大学的女学生的疯狂追求,加上那个时候提倡反对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所以马洛夫同学在苏联又找了一个老婆,这个老婆就是同学杜作祥。
那这个中山大学的马洛夫助教怎么办?共产国际中国局的米夫发现,马洛夫助教的马列主义的理论那是相当哈拉少,军政课程也很不错,相比军事指挥员之下更适合当一个政委的角色,苏联红军当时实行是政委制度,中国工农红军也是实行的政委制,所以高水平的中国工农红军政委将是决定为红军政治领先的关键。
斯科中山大学的领导米夫决定破格同意,送马洛夫同学到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进修半年,反正这马洛夫助教俄语牛逼,到苏联任何军事院校可以直接旁听,嗝都不用打一个,这就是为什么马洛夫陈昌浩在苏联呆了三年的原因,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校那是培养苏联的军事和政治领导人的地方,当年多少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想到这所大学去进修啊?只有陈昌浩,喔也就是马洛夫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思想觉悟高,而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山大学学生进入这所学校进修。
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校(俄语: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академияимениВ.И.Ленина)是苏联武装力量所属的高等军事教育机构,主要为苏联军队、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培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军政人才,与此同时,该学院也为其他军事院校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
在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校期间汉阳县蔡甸奓山村的陈昌浩继续保持和发扬了在中山大学学习的优良传统,进修半年以后获得了军事和政治成绩的双丰收,成了共产国际中国局重点培养对象,优先推荐给中共驻莫斯科代表团。
马洛夫陈昌浩同志学习这么好,人际关系怎么样?都说关系就是生产力,一般的学习的好的同学奋斗比较吊,人际关系都比较差,因为精力都用到读书上面去了,但是这个马洛夫陈昌浩同学,除了读书好,人际关系也很哈拉少,在中山大学陈昌浩同学和那几个关系比较好,说出来吓到一大片,和谁好?和张闻天关系好,哇塞,张闻天什么人?后来的明君,中央总书记啊,还有陈昌浩同学和马马维奇同学的关系也比较好,个板板的是那个事呢,都是和关键的大人物关系哈老少,马洛夫同学本人后来也成了享誉共产国际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共产国际领导人】
1927年9月,陈昌浩作为一名共青团员,被湖北区委党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当他进入“中大”时,张闻天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已经毕业留校任教。次年9月,张闻天又考入红色教授学院,并参加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张闻天比陈昌浩年长6岁,他的身世阅历、渊博学识和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都为陈昌浩所羡慕和敬佩。两人之间,与其说是同学关系,不如说是师生关系更为确切一些,而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各自没有沿用师生相称,而都把对方称呼为“同志”。
1929年夏秋之季发生在中山大学的那一场派别斗争,使这一对“同学加师生”的友情更加密切了一步。当时,陈昌浩担任团支部局张国焘。按组织原则,团支部局应受党支部局领导,但在清除布哈林分子的斗争中,团支部局办公室的负责人居然与党支部局办公室对着干?团的领导人中有人公开批评党支部局,认为没打卡苏州大学中共党支部局执行了布哈林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二十八个半的留苏生,】
换言之,党支部局成员等于成了布哈林分子;而党支部局领导人则认为他们执行了一条“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路线。双方的辩论斗争极其尖锐激烈。在此情况下,陈昌浩对团支部局的领导几乎失去作用,但他却坚定地站在党支部局一边,与党支部局领导保持一致,维护了党的组织原则。并与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王稼祥、杨尚昆、沈泽民、张琴秋以及徐以新(时为共青团员,因其观点比较动摇,所以被称之为“半个”)等人结合在一起,成为红极一时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留苏派的同学博古】
出国留学3年间,陈昌浩与张闻天两人之间有了这样一段难解难分的历史之缘。在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汉阳县蔡甸奓山村陈昌浩不仅与大名鼎鼎的张闻天关系好,而且与王明、博古等人同学私交甚好,结识了与他后半生革命生涯影响巨大一些人,真的是填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在留苏学生中红极一时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名单如下“”
1:陈绍禹(王明)、2、秦邦宪(博古)、3、张闻天(洛甫)、4、王稼祥、5、盛忠亮、6、沈泽民、7、陈昌浩、8、张琴秋、9、何子述、10、何克全(凯丰)、11、杨尚昆、12、夏曦、13、孟庆树、14、王保礼、15、王盛荣、16、王云程、17、朱阿根、18、朱自舜、19、孙济民、20、杜作祥、21、宋潘民、22、陈原道、23、李竹声、24、李元杰、25、汪盛荻、26、肖特甫、27、殷鉴、28、袁家镛、29、徐以新。徐以新当时为共青团员,比较年轻,因其观点比较动摇,所以被称之为半个。布尔什维克俄文原意为多数派,与之对应的是孟什维克,俄文原意为少数派。
来源:红四方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