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秋雨何时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2 04:55 1

摘要:2025年秋季,河南遭遇了64年来最极端的天气考验——持续阴雨叠加阶段性干旱,导致秋作物减产、农民收入锐减,农业产业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河南省气象局最新通报,10月9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54.4毫米,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超过130毫米,阴雨日数较常年同期偏

河南秋雨何时休?极端天气下的农业困局与应对之路

2025年秋季,河南遭遇了64年来最极端的天气考验——持续阴雨叠加阶段性干旱,导致秋作物减产、农民收入锐减,农业产业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河南省气象局最新通报,10月9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54.4毫米,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超过130毫米,阴雨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近10天,创下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这场“天公不作美”的天气,不仅打乱了秋收节奏,更让无数农户陷入“丰收在望却难收”的困境。

一、极端天气“双重夹击”:从干旱到洪涝的极端反转

今年河南的天气剧本堪称“魔幻现实主义”。7月至8月,全省被副热带高压牢牢控制,平均气温飙升至28.8℃,较常年偏高2.4℃,41%的气象站点出现重度干旱。驻马店、周口等地地下水位下降超3米,部分机井干涸,玉米抽雄期因缺水导致花粉活性降低,花生下针期因土壤板结出现“空壳”现象。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旱情最严重时,全省受旱面积达176.2万亩,秋粮减产风险陡增。

然而,进入9月后,天气突然“变脸”。副热带高压北抬与冷空气频繁交汇,导致河南出现5轮大范围降水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4倍。10月1日至9日,沿淮及以北地区普降中到大雨,郑州、商丘局地甚至出现大暴雨。持续阴雨导致土壤含水率饱和,农田积水严重,传统轮式收割机陷入泥泞无法作业,秋收进度一度滞后30%以上。

二、秋收“抢跑战”:农机改装、烘干补贴与人工抢收的生死时速

面对极端天气,河南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收保卫战”。在周口市西华县,技术人员为收割机加装橡胶三角履带,使接地面积扩大3倍,防陷能力显著提升;普通泥泞地块则通过“双轮并行”结构改造,解决打滑难题。据周口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全市已完成120余台收割机改装,作业效率提高近50%,每小时多收3至4亩。

烘干环节同样争分夺秒。周口市紧急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500万元用于补贴烘干主体,降低农户成本;另500万元支持超标粮食收购,防止霉变粮食流入市场。全省4963台烘干机械信息全部上网,农户通过二维码即可查询最近烘干点位。在驻马店市遂平县,种粮大户姚新领的400亩玉米因及时烘干,霉变率控制在2%以内,减少了数十万元损失。

三、收入锐减背后的产业链震荡:从田间到餐桌的连锁反应

极端天气对农业收入的冲击呈“涟漪效应”。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测算,持续阴雨导致全省秋粮平均减产15%至20%,部分重灾区减产超30%。以玉米为例,每亩减产约2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计算,农户直接损失超400元/亩。花生因果实膨大受阻,出油率下降,每亩收益减少300元以上。

下游产业同样承压。驻马店市正阳县是全国花生第一大县,但今年花生含水率普遍超标,收购价较常年下跌15%,部分加工企业因原料质量下降暂停收购。在郑州市万邦农产品批发市场,玉米批发价较去年同期上涨8%,但交易量下滑25%,经销商表示“高价难销,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四、科学应对:从“被动抗灾”到“主动防灾”的转型

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趋势,河南正从三个层面构建防灾体系:

1. 基础设施升级:投入51.12亿元完成11.76万公里农村沟渠连通,实现“有沟渠、能连通”;储备应急排涝机械,确保涝情发生时24小时内排渍。

2. 技术赋能: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卫辉市10万亩玉米通过智能控制实现节水节肥30%;依托合作社建立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提供“收割+烘干+销售”一站式服务。

3. 政策托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将极端天气纳入理赔范围;建立“一喷多促”专项资金,对受灾地块进行叶面施肥、病虫害防治,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五、秋雨何时休?气象预警与农事调整的双重准备

根据河南省气象台预报,10月中旬仍有两次明显降水过程,但19日后连阴雨有望结束。农业农村部门已发布农事指南:未收获地块需抓住14日至15日降水间歇抢收;已收获秋粮应优先烘干或通风储存,防止发芽霉变;冬小麦播种可适当推迟至10月下旬,避免土壤过湿影响出苗率。

在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河南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极端天气不可控,但应对能力可提升。从农机改装的技术创新,到烘干补贴的政策保障,再到沟渠连通的基础建设,每一次主动调整都在为农业韧性注入新动能。当秋雨最终停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丰收的粮食,更是一个在危机中不断进化的现代农业体系。

来源:度有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