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在山东即墨碰到个做保暖内衣的朋友,聊起他们家去年的操作,我差点惊掉下巴,以前卖50来块一套的保暖内衣,去年直接提到140到150块,结果订单不光没少,还涨了不少,连带着整个即墨的内衣产业带都跟着提了1成价。本来以为这只是个例,后来发现,咱们熟悉的泡泡玛特
前阵子在山东即墨碰到个做保暖内衣的朋友,聊起他们家去年的操作,我差点惊掉下巴,以前卖50来块一套的保暖内衣,去年直接提到140到150块,结果订单不光没少,还涨了不少,连带着整个即墨的内衣产业带都跟着提了1成价。本来以为这只是个例,后来发现,咱们熟悉的泡泡玛特也玩过这手。
泡泡玛特在美国卖的那个LABUBU3.0玩偶,以前21美元多一个,后来涨了3成到27美元多,照样有人买。更夸张的是它家联名款,全新的才599块,二手能炒到1万3,初代玩偶拍卖更是卖到108万,比黄金还能涨。说实话,以前我搞不懂为啥有人愿意花这钱,后来查了才知道,这里面藏着个叫“凡勃伦效应”的东西。
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凡勃伦,他在《有闲阶级论》里说过,有些商品,标价越高,想买的人反而越多,标价低了,大家还不乐意买。这类商品叫“炫耀性商品”,咱们熟悉的奢侈品基本都在这个范畴里。
就拿老铺黄金来说,去年8月直接提价1成多,结果上半年营收翻了两倍还多,股价也跟着涨,梵克雅宝更绝,经典五花手链涨了1成1,门店排起长队,线上要全款订,还得等120天才能拿到。
香奈儿每年都提两次价,比如CF手袋每次涨4到8成,销量照样涨,我觉得吧,现在人买这些东西,早不是为了“用”,更多是为了“面子”和“身份”。像劳力士手表,你说它看时间比普通表准多少?其实未必,但戴出去,懂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彰显身份。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是所有越贵越买的情况都是凡勃伦效应,还有种更特殊的,比如一百多年前爱尔兰的土豆。1845年爱尔兰闹灾荒,啥东西都涨价,有个叫罗伯特・吉芬的统计学家发现,土豆越贵,买的人越多,后来土豆降价了,反而没人抢了。
这事儿说起来也无奈,当时爱尔兰人基本就靠土豆过日子,土豆占日常饮食的七成以上,土豆一涨价,手里的钱只够买更多土豆,想换点肉吃根本不可能。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拼了命抢土豆,毕竟要先填饱肚子。这种情况后来被叫做“吉芬现象”,但它有个前提,商品必须是必需品,还得没替代品,而且占日常开销比例得大。
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那阵,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大米、面粉也出现过这情况,印度大米涨了1成5,买的人还多了8成。中国10年那阵大蒜涨价,从5块一公斤涨到20块,不少人怕继续涨,也开始囤货。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消费者的“纵向比较”心理,觉得现在不买,以后更贵,所以再贵也得下手。
咱们总觉得“低价好卖”,可看看手机市场的变化,这话好像也不全对,早年间手机是精英专属,90年代的大哥大卖一万多,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后来小灵通出来了,几百块一部,把手机价格拉下来,人人都能用,这算是“低价普及”。
可现在呢,iPhone、华为的高端机卖大几千,照样有人排队买,2024年全球卖的手机里,超过4000块的高端机占了三成五,比前一年还多了一成。日本有个叫村松达夫的企业管理顾问,总结过消费者的四种行为模式:一开始觉得贵拒绝买,降价了就赶紧抢,等低价成常态了又觉得不满足,最后会转向买贵但更好的。这种“V字价格曲线”,在身边人身上特别明显。
我有个朋友,以前买手机只看低价,后来换了次高端机,体验过好屏幕、快速度之后,再看低价机就觉得“不够用”了。其实这也正常,消费者的需求一直在变,不是始终盯着“便宜”,只要东西够好,能让他们觉得“值”,贵点也愿意掏腰包。
不过有些商家觉得“低价就能多卖,多卖就能赚钱”,也就是咱们说的“薄利多销”,但这招真的长久吗?像五菱宏光MINIEV,起步价不到三万,看着卖得多,可业内人说,光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成本就过万,再加上研发、人工,每卖一辆基本不赚钱。
更早之前,彩电行业也打过价格战,你降我也降,最后谁也没赚到钱,整个行业营收增速从15%掉到5%。很显然,薄利多销得有个前提,商品不是必需品,价格一变,需求就跟着变。可要是长期低价,利润空间没了,想搞推广、建渠道都没资金,最后只能陷入恶性循环。
而且消费者嘴里说的“没钱”,也不是真的穷,我觉得,这话的真实意思是“值得的东西,多少钱都愿意花;不值得的,一分钱都嫌多”。就像出去旅游订酒店,有人能花几小时找便宜30块的房间,其实算下来,时间成本早超过30块了,他们享受的只是“找到特价”的感觉,不是真的差这30块。
有个“2:6:2法则”特别有意思,说消费者里,两成绝不买特价品,两成只买特价品,剩下六成特价和正价都买。企业要是盯着那两成只买特价的人,反而麻烦,这群人不仅要便宜,还爱提不合理要求。国内某OTA平台的人跟我吐过槽,有些用户专蹲低价房源,还总投诉,有时候平台为了息事宁人,还得帮他们付房费。如此看来,摆脱这群人,反而能省不少应对投诉的精力。
所以说,别再觉得“便宜就好卖”了,不管是贵还是便宜,关键得让消费者觉得“值”,企业定价也不能拍脑袋,得看看自己的产品是啥,面对的客户是谁。要是客户不差钱,产品又能撑得起“面子”,适当提价可能反而好卖;要是客户就图实惠,产品又是必需品,那盲目提价就完了。毕竟,再贵的东西,也得跟它的价值匹配,下雨天地铁口的伞再贵,也不能贵到离谱,你说对吧?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