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戌隐姓埋名50年,不愿承认是周恩来的义子,退休后才曝光其身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2 11:24 1

摘要:1978年4月的一天清晨,绍兴市委机关大院里来了位瘦高的老人。档案室的年轻干部只知道他叫王戌,是被请来核对周恩来总理1939年祭祖资料的“知情者”。没人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退休教师,竟把一段惊人的身份秘密压在心底整整半个世纪。

1978年4月的一天清晨,绍兴市委机关大院里来了位瘦高的老人。档案室的年轻干部只知道他叫王戌,是被请来核对周恩来总理1939年祭祖资料的“知情者”。没人想到,这位看似普通的退休教师,竟把一段惊人的身份秘密压在心底整整半个世纪。

寒暄之后,王戌从公文包里取出两张已经泛黄的宣纸。上面笔迹遒劲,“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乘长风破万里浪”两行大字依稀可辨,落款“周恩来”后面多了“慕向表侄义儿”五个小字。工作人员愣住了:原来眼前这位王老,就是总理唯一公开承认过的男义子。

线索得追溯到1939年3月29日。那天上午,周恩来以祭祖为名秘密抵达绍兴桥里村。17岁的王戌夹在人群里,第一次见到这位堂堂正正的表伯。简单祭拜后,周恩来提议去大禹陵。途中,他随口考王戌:“九斧为何与九鼎并列?”少年脱口而出:“象征九州,颂扬治水功绩!”一句话逗得周恩来大笑,当场拍着他的肩膀称赞“后生可畏”。

祭陵完毕,王戌又闹着要上前线抗日。周恩来劝他:“读书才是此刻最大本事。”看侄儿神色失落,他忽然问:“做我的干儿子,愿意吗?”小伙子连声称好,当场三鞠躬。周恩来挥毫写下第二幅题词,又塞给他十枚银元,嘱咐“自立,不可荒废学业”。这便成了两人长达三十七年缘分的起点。

抗战局势瞬息万变。翌年日军南犯,王戌随父亲辗转福建,在银行做出纳。工作之余,他坚持夜读数学、物理。1945年,凭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校舍刚恢复,上海却已硝烟再起。新政府接管城市那天,他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被派往福建省政府,后调入省级工业学校任教。从此与教育结下半生情缘。

新中国成立后,总理事务繁重。王戌隔三差五写信报平安,却总是只见回执不见答复。他不疑有他,只当“中央忙得脚不沾地”。真相直到1956年父亲进京述职时才揭开。周恩来当面对老人说明:回信一字未落,却每封必读,再批示秘书妥善归档;之所以不亲笔回复,是要给后辈遮风挡雨,“周家子侄不许吃特殊化这口饭”。临别时他还讲了陈秀云一事——只因打官腔炫亲戚,被所在单位劝退。这番话让老人频频点头。

父亲回到绍兴,把原话转给王戌。年轻教师读罢沉默良久,随即把所有来往信件锁进抽屉,连当年拍摄的那张周恩来军装照也裱好收起。从此,他与总理的关系成了一道“口不能言”的家训。

1960年代,王戌推动学校增设机械制图和电工基础,亲自编写讲义。身边人奇怪他为何从不向省里递条子争名额,他总笑着说:“教书育人,已是最好归宿。”一句轻描淡写,却掩住了无数次写好申请又默默撕毁的纸张。

1976年1月8日深夜,广播里传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教研室灯火彻夜未熄,王戌把那张军装照放在课桌中央,独坐到天亮。第二天照常上课,黑板上多了六个粉笔字——“长风浩荡,浪未休”。学生以为是课堂引语,不晓得那是老教师写给远方父亲的诀别。

两年后整理史料时身份曝光,绍兴市想为他举行公开纪念会。他婉拒高调:“我只是绍兴普通百姓。”最后只在地方报纸刊出一则不足百字的消息,标题甚至没出现“义子”二字。媒体担心读者不明所以,他却毫不在意——低调,是对恩人最好的致敬。

退休之后,王戌仍被不少单位请去作报告。他每次只讲周恩来如何严格家事,却绝不接受任何馈赠。有年轻教师忍不住问:“靠总理名望做点事不难吧?”老人摆手:“正因是他的义子,更不能坏了规矩。”简单一句话,把场面压得透凉,却让人心服。

2008年,86岁的王戌在医院接受采访。记者例行提问:“您此生最大收获是什么?”他合上眼,声音极轻:“守住初心。”没再多说。相机快门落下,他笑着挥手,安静得仿佛又回到1939年那条开往大禹陵的石板路。

周恩来留下的两幅题词,如今存放在绍兴博物馆特展柜中。旁边小小标签写着“捐赠者:王戌”。除此之外,再无多余介绍,和王老行事风格保持同样克制。馆内观众停步时,有人小声感叹:一段亲缘能沉默五十年,只因双方都把原则看得比血缘更重。说来简单,真正做到,却是极难的功课。

来源:雍亲王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