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奶茶店,脚下东汉墙!广州寸土寸金的北京路竟挖出东汉城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2 09:23 1

摘要:广州北京路,一个以逛吃闻名的千年商圈,2024年初却因考古工地成为焦点:2400平方米的发掘坑里,汉砖、唐墙、宋瓷、明书院层层叠叠,像一部被风掀开的立体史书。

广州北京路,一个以逛吃闻名的千年商圈,2024年初却因考古工地成为焦点:2400平方米的发掘坑里,汉砖、唐墙、宋瓷、明书院层层叠叠,像一部被风掀开的立体史书。

最让公众与学界瞩目是,考古队竟在地下9米处拎出一段平地起建的东汉夯土城墙,旁边还躺着一排礌石、铁蒺藜,构成一幅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实物场景。

时间回到2024年1月,越秀区大小马站书院群北地块动工前夕,遵循考古先行的原则,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勘探工作便已启动。

谁料钻头刚下去,土色忽变,考古工作人员根据专业经验,判断土质存在明显人工痕迹,灰褐夯土中夹杂着碎瓦的特征,符合典型的汉代夯筑工艺。

继续向下,一条南北走向、宽近3米的平地起建的夯土带被发现,经权威机构采用测年技术判定,年代属于东汉晚期;

再顺着它追,东晋、南朝、唐代的包砖墙体如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依次叠压,最高处残存2.4米,每块砖上纪年与工匠字戳印清晰可辨。

城墙脚下,五代南汉的大型建筑台基规模可观:青石板铺面,柱础坑直径近1米,可见当时建筑的宏大规格。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发现的唐代堤岸仅存木桩斜撑遗存,而宋代遗迹更具生活气息,一条用西湖石砌成的堤岸弯弯伸向古西湖。

宋代木桩码头遗迹保存相对完整,出土了宋代瓷器等文物,根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初步研究,推测其中可能存在用于官府漕运的标准化量器。

你以为只有钢筋水泥才讲标号?宋代广州人已经用标准化瓷器运粮了。考古现场负责人一句风趣的解读,引得围观市民会心一笑。

若说城墙、码头是硬件,那2800件(套)出土文物就是生活日志。

汉代的绳纹瓦当、唐代的孔雀蓝釉瓷片、明代酱釉瓦罐、清代流水井”字样的书院青砖,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19世纪,几乎涵盖广州建城后的每个朝代。

出土文物中包括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类铜镜,被年轻观众戏称明代自拍神器。

关于流水井的得名,有历史记载和地图表明,今北京路西侧曾有一口名为流水井的水源,周边书院聚集。

清代地图上,这条小巷被明确标为流水井,民国后渐被填埋。

此次考古队在西部揭出的青石板路,走向、宽度与古籍记载完全吻合,石板上车辙深达5厘米,是历史上此地人流密集、交通繁忙的实物证据。

地层剖面更是一部城市长高史,现场9米深的探方东高西低,高差足有10米:东部东汉城墙所在岗地,一代代填土加高;

西部原属古西湖水域,唐宋筑堤围湖,明清淤为陆地,最终变成书院与民居。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介绍,这种岗—湖—城的演变,在全国古城考古中都属罕见,为研究广州六脉皆通海到三江汇一城的地形变迁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消息一出,北京路连夜“长”出打卡新地标:玻璃围挡外,手机支架排成一排,主播们轮番讲解脚下是唐城墙,头顶是网红奶茶的古今交融场景。

有老街坊感慨:小时候在西湖路打铜钉补锅,哪晓得锅底下就是南汉宫殿!也有中学生把考古现场当历史彩蛋,边啃鸡翅边背《广州简史》,流量与书香奇妙同框。

面对公众热情,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顺势上线“云考古”直播,生动展示工作细节,让观众看考古师用竹签剔出唐代砖缝里的贝壳、用3D扫描仪给宋代堤岸做CT。

两个月内,直播间观看量突破千万,弹幕里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以后能下去走走吗?

官方答复:遗址将进行原址保护,并计划未来纳入大小马站书院群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具体开放时间待定。

未来开放后,观众将有机会站在历史原址上,零距离感触两千年前的广州城心。

从南越国宫署到南汉王宫,从宋代三城到明清旧城,北京路中轴线两千多年未漂移,被誉为中国古城活化石。

此次流水井古城遗址的发现,不仅把广州城西界从唐末提前到东汉,还首次用实物拼接出城墙—水体—书院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活图景:城墙守护安全,水体联通商贸,书院孕育文脉,三者叠加,正是广州千年商都却又不失书卷气的基因密码。

当夜色降临,考古工地围挡亮起灯带,像一条发光的时空裂缝。玻璃桥下,千年古道依旧人潮汹涌;玻璃围挡内,东汉城墙静默无声。

历史与未来,在这一刻完成握手。广州人常说“一脚踏唐宋,满眼尽繁华”,如今得再加一句:低头看城墙,抬头是人间。

来源:千秋史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