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土壤类型多样,其中砂姜黑土与沙质土壤是分布较广的两类典型土壤。小麦播量的确定需紧密匹配土壤理化特性与生产条件,二者在保水保肥能力、肥力水平等核心属性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其小麦播量不能采用统一标准。
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土壤类型多样,其中砂姜黑土与沙质土壤是分布较广的两类典型土壤。小麦播量的确定需紧密匹配土壤理化特性与生产条件,二者在保水保肥能力、肥力水平等核心属性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其小麦播量不能采用统一标准。
土壤自身特性的差异是播量标准分化的核心原因。砂姜黑土发育于河湖相沉积物,具有独特的“黑土层”与“砂姜层”结构,虽通透性较弱,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且经合理施肥后肥力水平稳定[__LINK_ICON]。这种土壤条件能为小麦苗期生长提供持续的养分供给,有利于分蘖萌发与健壮生长,为通过分蘖成穗弥补基础苗不足创造了条件。反观沙质土壤,其颗粒粗大、结构松散,导致保水保肥能力先天不足,养分易随水分流失,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小麦在沙质土壤中苗期生长受养分水分限制,分蘖能力较弱,难以通过分蘖形成足够群体,必须依靠增加基础苗数量保障产量。
两类土壤的适宜播量范围存在明确差异。在砂姜黑土区域,根据河南省地方标准,半冬性品种适宜播量为10kg/667m²~15kg/667m²,弱春性品种为12kg/667m²~15kg/667m²。安徽淮北砂姜黑土旱作区则从基本苗角度明确标准,弱冬性品种基本苗13万~15万/亩,半冬性品种15万~18万/亩,换算为播量后与河南标准基本一致[__LINK_ICON]。这一标准的确立,正是基于砂姜黑土良好的肥力保蓄能力,可充分发挥小麦分蘖优势。
沙质土壤的播量标准则需显著提高。实践表明,沙质土壤中分蘖强的小麦品种每亩播量需10-12公斤,分蘖弱的品种则要达到12-15公斤,部分贫瘠沙土地块播量甚至需提升至25-28斤(12.5-14公斤)。这一差异源于沙质土壤出苗率与分蘖成穗率较低的现实——墒情波动易导致出苗不整齐,养分不足限制分蘖发育,唯有增加播量才能确保亩穗数达标。同时,沙质土壤播种后需及时镇压以保墒,进一步加剧了群体构建的不确定性,客观上要求更高播量作为保障。
播量调整还需结合土壤特性联动其他栽培措施。砂姜黑土需通过隔年深耕与旋耕交替改善通透性,配合足墒播种(18%~20%耕层含水量),为合理播量下的苗情生长奠定基础[__LINK_ICON];沙质土壤则需先通过增施有机肥、掺入黏土改良结构,再根据改良后的肥力水平微调播量,避免盲目增播导致群体过密引发倒伏。两类土壤在播期、播深等环节的要求差异(如沙质土壤播深需达5cm左右,砂姜黑土以3~4cm为宜),也佐证了播量标准必须因地制宜。
综上,黄淮麦区砂姜黑土与沙质土壤的理化特性和生产条件差异显著,直接影响小麦群体构建与产量形成。生产中需遵循“砂姜黑土靠分蘖补群体,沙质土壤靠播量保群体”的原则,采用差异化播量标准,并配套相应栽培技术,才能实现两类土壤小麦的高产稳产。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