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霸凌者”假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2 03:02 4

摘要:十堰柏和心理服务中心曾分享过一段来自曲鹞奇老师直播的深刻内容,由编辑邹邹整理。在探讨青少年心理困境时,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被提出:许多孩子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霸凌者”可能并非同龄人,而是他们最亲近的父母。当家长习惯于用高压手段、言语羞辱或情感操控来迫使孩子顺从时

十堰柏和心理服务中心曾分享过一段来自曲鹞奇老师直播的深刻内容,由编辑邹邹整理。在探讨青少年心理困境时,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被提出:许多孩子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霸凌者”可能并非同龄人,而是他们最亲近的父母。当家长习惯于用高压手段、言语羞辱或情感操控来迫使孩子顺从时,这种长期的压制会让孩子逐渐将“被控制”视为理所当然的人际模式。久而久之,他们的自我防御机制被悄然瓦解,内心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伤害的心理惯性。这样的孩子进入集体环境后,往往不自觉地表现出易受侵犯的姿态,仿佛默认自己就该被忽视、被排挤。相反,那些在家里敢于表达不同意见、能够坚持自我的孩子,通常在外也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空间与尊严。他们不是叛逆,而是拥有健康的边界意识。

很多中学生在倾诉痛苦时常说“全班都不喜欢我”,但现实中一个班级动辄五六十人,要让所有人都讨厌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深入沟通后发现,真正排斥他的可能只是少数几个同学。然而,由于内心的不安与敏感,他会把个别现象放大成普遍敌意。别人不经意的一瞥,会被他解读为轻蔑;同学间的私语,会被当作对自己的讥讽;甚至无意中的身体碰撞,也被认定是蓄意冒犯。这种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因偏差——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恶意,然后不断寻找证据去证实这一想法。一旦这种信念扎根,教室就变成了充满威胁的战场,每一声响动都像是针对自己的攻击。为了逃避这份沉重的心理负担,一些孩子选择躲进家门,拒绝上学,沉迷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片刻安宁。这些行为背后,并非懒惰或堕落,而是一种深层的自我保护。

白主任进一步指出,“心理边界”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劝导,而是一套可以学习和实践的技术。首先,清晰的心理边界意味着能分辨哪些情绪属于自己,哪些属于他人。当别人生气发怒时,能够冷静判断:这情绪源于他的经历与压力,未必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即便有所指向,也可能只是对方内在冲突的投射。其次,通过训练实现技术性的去个人化反应——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动荡,都能保持内心的平稳与清醒,这不是冷漠,也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最后,当一个人能够持续区分他者与自我的情绪领域,内在的稳定感便会自然建立起来。哪怕身处纷争中心,也能做到外热内静,从容应对。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成为支撑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

来源:晓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