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该院成功获得贵州省首批混合体细胞克隆地方猪——3头健康的白洗猪仔猪,其中2头为母猪、1头为公猪。这一成果标志着贵州已具备独立开展体细胞核移植的技术能力,为濒危地方猪种保护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日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该院成功获得贵州省首批混合体细胞克隆地方猪——3头健康的白洗猪仔猪,其中2头为母猪、1头为公猪。这一成果标志着贵州已具备独立开展体细胞核移植的技术能力,为濒危地方猪种保护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白洗猪又称“苗寨猪”,是贵州黔东南独有的地方猪种,主产于施秉县、黄平县等地,具有粗饲、早熟及肉质好等特点,一直是当地农民的重要养殖品种,已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此次核移植的白洗猪体细胞来源于施秉县采集的白洗猪1头公猪和1头母猪的耳朵组织成纤维细胞,这些细胞在-196℃液氮中超低温冷冻保存超过2年。
2025年5月,科研团队将这两头猪的体细胞解冻复苏后混合培养,随机注入去核受体卵母细胞后进行胚胎融合,成功获得315个白洗猪克隆胚胎;5月31日,这些胚胎被移植到1头发情受体母猪输卵管内;6月28日经B超检查,母猪确认怀孕;9月20日,受体母猪顺利自然分娩出3头仔猪,体重分别为1.54kg、1.37kg、1.36kg。截至目前,三头仔猪发育良好、健康活泼。
地方猪种既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畜牧业发展的“芯片”,是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战略资源。贵州具有丰富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现存香猪、关岭猪、白洗猪等11个地方猪遗传资源类型。随着现代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外来猪种挤压地方猪种的养殖空间,地方猪种群规模逐渐缩小,有些地方猪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而传统活体保种又面临成本高、疫情风险大、长期封闭易导致基因漂移等难题。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大学团队持续开展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
据了解,此次克隆的白洗猪从供体细胞采集、分离保存、核移植、胚胎培养到移植妊娠,整个过程均由贵州大学团队自主完成,不仅实现了对白洗猪独特遗传资源的精准保护,更构建起“活体保种+体细胞冷冻备份+危机时复原”的立体化保护体系,有效降低了重大疫情下的保种风险。
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贵州大学动科院博士生导师陈祥表示,该技术的本土化突破,将加速贵州濒危地方猪种的抢救性保护与复原,缩小与先进省份的种业差距。通过快速扩繁优良种群,还能推动地方猪保种和选育开发利用,提升经济价值,同时为传承与地方猪深度绑定的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