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2位。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 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4.00万例,占全部
本期【长春医声】
吉林广播电视台旅游广播和长春市健康教育中心
联合出品
长春市健康科普专家
温晓晔
北京安贞医院吉林医院
长春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一科主任
主任医师
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早知道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2位。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 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4.0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36.63/10 万和 17.00/10 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此外 结直肠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今天我们邀请专家聊聊关于结直肠癌的相关内容。
温主任您好,结直肠癌早期有哪些典型的症状?
根结直肠癌早期的 “预警信号”往往不具有特异性,易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痔疮”“肠炎”等良性疾病,从而延误诊断。结直肠癌早期的典型症状主要与肿瘤刺激肠道黏膜、阻塞肠腔或导致局部炎症有关,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持续性改变,以下是最易被忽视的信号:
1排便习惯改变:肠道功能紊乱的“信号灯”
核心表现: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如每天1次、定时排便)突然发生变化,包括:便秘(3天以上不排便)或腹泻(每天3次以上稀便);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如今天便秘、明天腹泻,无明确诱因);排便频率突变(如原本每天1次,突然变为1天3次或3天1次);排便不尽感(如厕后仍觉“没排干净”,或有强烈的再次排便欲望)。
机制:肿瘤生长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紊乱;若肿瘤阻塞肠腔,则会引起便秘或排便困难。肿瘤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时,会刺激肛门周围的神经末梢,引起“异物感”或“排便不尽感”。
注意:这种改变持续超过2周且无明确诱因(如饮食变化、旅行、药物影响),需高度警惕。
2粪便性状改变:肿瘤压迫的“直观证据”
核心表现:大便变细、变扁或表面出现槽沟(如铅笔状、扁条状):肿瘤占据肠腔空间,挤压大便通过时变形;粪便表面附着黏液、脓液或血液:肿瘤表面溃破,导致黏液或脓血渗出;长期不成形(非腹泻状态下的稀软便):肠道炎症或功能受损的表现。
机制:肿瘤增大导致肠腔狭窄,大便通过时受到挤压;肿瘤表面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或黏液分泌增加。
注意:粪便性状改变持续存在(如连续1周大便变细),需及时就医。
3便血:易被误判的“危险信号”
核心表现:粪便中带血,需与痔疮严格区分:痔疮便血:多为便后滴鲜血,颜色鲜红,无其他异常(如黏液、脓液);结直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铁锈色血便(若肿瘤位于结肠上段,血液经肠道消化后变为黑色,呈柏油样),常与粪便混合,或混有黏液、脓液(即“脓血便”),部分患者可伴有里急后重感(总想排便但解不干净)。
机制:肿瘤表面血管丰富,易发生破裂出血;若出血部位较深(如结肠中段),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会变为暗红色或黑色。
注意:不能用痔疮解释的便血(如血便与粪便混合、持续存在),需警惕结直肠癌的可能。还要注意隐性出血:肉眼看不到的“肠道失血”
表现:粪便中没有明显的血液,但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即粪便中含有微量血液)。
机制:肿瘤表面的微小病灶(如早期息肉或癌前病变)仅发生少量渗血,肉眼无法察觉,但隐血试验可检测到这些隐藏的血液。
注意:反复多次粪便隐血阳性(如连续2次检测均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癌前病变或早期癌,需进一步做肠镜检查。
4腹部不适:肿瘤阻塞或炎症的“信号”
核心表现:持续性下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直肠或乙状结肠位置)或脐周(右侧结肠位置),饭后加重;腹部隐痛:偶尔的“肚子不舒服”
表现:腹部偶尔出现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如左下腹、脐周或右下腹),疼痛程度较轻(如“隐隐作痛”),常被误认为是“吃坏肚子”或“受凉”。
腹胀:肿瘤阻塞肠腔,导致气体或粪便无法顺利排出,引起腹胀,严重时可出现绞痛。
机制:肿瘤生长刺激肠道神经,或阻塞肠腔导致肠管扩张;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引起疼痛加剧。
注意:持续性腹部不适(如连续1周隐痛),需排除结直肠癌的可能。
5不明原因的贫血与体重下降:身体“消耗过度”的信号
核心表现:贫血:无明显原因(如月经过多、营养不良)的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慌(活动后加重),睑结膜或甲床苍白;体重下降:无刻意节食、运动或患病的情况下,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如原本60kg,下降至57kg以下)。
机制:贫血:肿瘤长期慢性出血(如隐性出血或少量便血),导致体内铁元素丢失,引起缺铁性贫血;体重下降:肿瘤细胞大量消耗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导致身体代谢异常,体重快速下降。
注意:不明原因的贫血与体重下降同时出现,是结直肠癌晚期的常见表现,但早期也可能出现,需高度警惕。
温主任,哪些人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
一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综合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和体重指数(BM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风险进行评分, 原则如下:
1年龄:≤49 岁(0 分),50~59 岁(1 分),≥60 岁 (2 分)。
2性别:女性(0分),男性(1分)。
3吸烟史:无(0分),有(1分)。
4BMI:(0分),≥23 kg/m2(1分)。
5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 无(0分),有(1分);其中,如有1个一级亲属
二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具有林奇综合征或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的人群。
温主任,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
预防结直肠癌的食物主要通过促进肠道健康、抗氧化、抑制炎症、调节菌群等机制发挥作用。
一全谷物:肠道健康的“守护者”
全谷物是预防结直肠癌的核心食物,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尤其是不可溶性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致癌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同时,全谷物中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镁)可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炎症反应。
推荐食物:燕麦、黑麦、玉米、荞麦、糙米、藜麦等。
2020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对近50万人的研究显示,每天摄入足够全谷物(约50-150g)可降低8%-20%的结直肠癌风险;2025年《BMC肠胃病学》的超60万人研究进一步证实,全谷物中的β-葡聚糖(可溶性纤维)能作为益生元,促进益生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
二十字花科蔬菜:“硫代葡萄糖苷”的抗癌密码
十字花科蔬菜是结直肠癌的“天然抑制剂”,其含有的硫代葡萄糖苷(如萝卜硫素)能激活肝脏解毒酶,加速致癌物(如亚硝胺)排出;同时,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类黄酮、维生素C可抗氧化,减少肠道细胞损伤。
推荐食物:
芸薹属:西兰花、卷心菜、菜花、甘蓝菜、大白菜、油菜;萝卜属:白萝卜、胡萝卜、水萝卜;
野菜类:荠菜、诸葛菜、芝麻菜。
科学依据:2025年《BMC肠胃病学》的研究显示,每天摄入40-60g十字花科蔬菜(约1小把西兰花),结直肠癌风险降低20%-26%;其中,西兰花中的萝卜硫素已被证实能抑制肠癌细胞分裂。
三豆制品:“植物蛋白+异黄酮”的双重保护
豆制品是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其含有的异黄酮(如大豆异黄酮)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能调节激素水平,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同时,豆制品中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健康。
推荐食物:豆腐、豆浆、豆干、鹰嘴豆、扁豆等(50g大豆按蛋白质含量换算成豆制品)。
科学依据:2024年《营养素》的研究显示,大量摄入豆制品(如每天100g豆腐)可使癌症风险降低31%;其中,异黄酮能抑制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四深色蔬菜:“抗氧化军团”的主力军
深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紫甘蓝、西红柿)富含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番茄红素等抗氧化物质,能中和自由基,减少肠道细胞氧化损伤;同时,深色蔬菜中的叶酸、维生素A可保护细胞DNA,预防突变。
推荐食物:菠菜、胡萝卜、紫甘蓝、西红柿、茄子、甜椒。
科学依据:2025年《欧洲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天摄入500g深色蔬菜(其中1/2为深色),肝癌风险降低33%;其中,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
五水果:“膳食纤维+多酚”的组合拳
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如苹果果胶、石榴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致癌物停留时间;多酚类物质(如蓝莓花青素、柑橘柠檬苦素)可抗氧化、抑制炎症,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推荐食物:
富含膳食纤维:苹果(带皮)、梨、西梅、石榴;
高多酚:蓝莓、草莓、树莓、柑橘、猕猴桃。
科学依据:2025年《食品科学》的研究显示,柑橘类水果中的柠檬苦素能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2024年《营养与癌症》的研究证实,每天摄入200g蓝莓(约1小盒),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2%。
六鱼类:“ω-3脂肪酸”的抗炎利器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鲭鱼、鲑鱼)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能抑制炎症反应(如肠道慢性炎症),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同时,ω-3脂肪酸能调节细胞膜流动性,抑制癌细胞增殖。
推荐食物:三文鱼、鲭鱼、鲑鱼、沙丁鱼(每周2-3次)。
科学依据:2024年《公共卫生营养》的研究显示,女性每月吃12次以上深海鱼,癌症死亡风险降低36%;其中,ω-3脂肪酸能降低结直肠腺瘤(癌前病变)的复发风险。
七菌菇类:“免疫调节”的天然补品
菌菇类(如香菇、口蘑、金针菇)富含β-葡聚糖、多糖等活性成分,能激活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免疫力,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同时,菌菇中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健康。
推荐食物:香菇、口蘑、金针菇、平菇(每天10-20g)。
科学依据:2021年《营养学进展》的研究显示,每天吃18g菌菇(约1小把香菇),患癌风险降低45%;其中,β-葡聚糖能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减少致癌物吸收。
八注意事项:避免“促癌食物”,优化饮食模式
限制红肉及加工肉:红肉(如牛肉、猪肉)中的饱和脂肪及加工肉(如香肠、火腿)中的亚硝胺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建议每周红肉摄入不超过500g,避免加工肉。
避免油炸、烟熏、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的丙烯酰胺、苯并芘、亚硝酸盐是明确的促癌物质,建议少吃或不吃。
控制糖及精制谷物:高糖饮食会导致肥胖(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建议减少糖果、甜点、精制米面的摄入,用全谷物替代。
总结:预防结直肠癌的“饮食公式”
每餐搭配:1/3全谷物 + 1/2深色蔬菜 + 1/4豆制品/鱼类 + 少量水果(如苹果、蓝莓)。
关键原则:多样化、高纤维、低加工,通过饮食优化肠道微生态,降低炎症反应,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
温主任,生活中除了饮食,预防结直肠癌还需要注意哪些?
预防结直肠癌的健康生活方式需围绕饮食调整、规律运动、体重管理、戒烟限酒、睡眠与压力管理及定期筛查六大核心维度展开,以下是具体且可操作的建议:
一饮食调整:构建“肠道保护盾”
饮食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基础防线,其核心原则是“高纤维、低加工、适量蛋白”,通过优化肠道微生态、减少致癌物摄入降低风险。
二规律运动:激活“肠道防御系统”
运动能直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其机制包括减少脂肪堆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肠道蠕动。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进行150-300分钟(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2-3分钟)。
抗阻训练:每周2-3次(如举哑铃、深蹲),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
三体重管理:控制“癌症风险开关”
肥胖(尤其腹型肥胖)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BMI(身体质量指数)每增加5kg/m²,风险上升5%;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时,风险显著增加。
目标值:BMI保持在18.5-24之间,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实现方式:结合饮食控制(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与规律运动,避免长期久坐。
四戒烟限酒:切断“致癌导火索”
吸烟与过量饮酒均为结直肠癌的明确危险因素,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如尼古丁)会损伤肠道黏膜,酒精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导致DNA突变。
戒烟:无论吸烟量多少,戒烟后20年风险可逐渐恢复正常;避免二手烟、三手烟暴露。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约1杯红酒),女性不超过15克(约半杯红酒);最好不饮酒。
五睡眠与压力管理:维护“免疫平衡”
长期睡眠不足(<7小时/晚)或压力过大(如焦虑、抑郁)会导致免疫系统下降,增加肠道炎症反应,进而诱发癌变。
睡眠管理:保证每日7-8小时充足睡眠,避免熬夜(23点前入睡);营造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
压力管理: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避免长期孤独。
六定期筛查:早发现“癌前病变”
筛查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环节,可早期发现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提高治愈率。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者。
筛查方法:
粪便隐血试验:40岁以上人群每年1次,阳性者需行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40岁以上(尤其高危人群)每5-10年1次,可直观发现并切除息肉;
关注症状:若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腹痛、体重骤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总结:健康生活方式的“协同效应”
预防结直肠癌并非单一措施的结果,而是饮食、运动、体重、戒烟限酒、睡眠与筛查的协同作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强调,遵循“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维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的模式,可使结直肠癌风险降低30%-50%。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