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魏振皆先生以其沉雄朴厚的书风、严谨笃实的治学精神与薪火相传的教育实践,在百年书坛留下了深刻印记。这位从陇原大地走出的书法大家,一生浸淫翰墨,既恪守传统法度,又融铸时代精神,其作品如老树新枝,苍劲中见生机,朴拙中蕴巧思。探寻魏振皆先生的书法艺
笔落惊风雨 墨韵启后人
——魏振皆先生书法艺术探寻
□ 王东(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
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魏振皆先生以其沉雄朴厚的书风、严谨笃实的治学精神与薪火相传的教育实践,在百年书坛留下了深刻印记。这位从陇原大地走出的书法大家,一生浸淫翰墨,既恪守传统法度,又融铸时代精神,其作品如老树新枝,苍劲中见生机,朴拙中蕴巧思。探寻魏振皆先生的书法艺术世界,不仅能领略笔墨间的文化密码,更能触摸一位传统文人对艺术与人生的赤诚坚守。
一、生平履痕:从陇原学子到书坛大家
1889年,魏振皆生于甘肃皋兰一个耕读传家的普通人家。西北高原的苍茫辽阔与黄河文化的厚重深沉,自幼便在他心中埋下了坚韧质朴的精神种子。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中,少年魏振皆并未因家境贫寒而放弃学业,反而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毅力苦学不辍。1909年考入甘肃文高等学堂,后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在这期间系统接触到传统书法教育,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骨力、欧阳询的严谨,如春雨般滋润着他的艺术心田。
毕业后,魏振皆先后在甘肃多地担任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之余,临池不辍。上世纪三十年代,他远赴南京、上海等地游学,有幸得见历代名家真迹,眼界大开。在沪期间,他与沈尹默、白蕉等书家交往,既吸收海派书法的灵动洒脱,又坚守西北书风的沉雄大气,逐渐形成兼容并蓄的艺术视野。抗战爆发后,他毅然返回甘肃,在艰苦的环境中创办书法研习班,以笔墨为武器、激励民众共赴国难,其作品《还我河山》等至今仍透着凛然正气。
新中国成立后,魏振皆历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等职,虽经历坎坷仍笔耕不辍。他走遍陇原各地,搜集整理散落民间的书法碑刻,对《张猛龙碑》《石门颂》等碑刻的研究尤为精深。1974年,先生临终前仍伏案批改学生习作,案头摊开的《临石门颂册》墨迹未干,这份对书法艺术的执着,成为后世学人的精神标杆。
二、治学精神:守正创新的笔墨之道
魏振皆先生的书法成就,源于他“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在他看来,书法不是炫技的手段,而是“道器合一”的文化载体,需以“铁砚磨穿”的毅力打牢根基。其治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先生临帖主张“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对篆隶楷行草诸体均有涉猎,尤精隶书与楷书。他临写的《曹全碑》,既保留原碑的秀逸舒展,又融入自家的沉雄厚重,被启功先生赞为“得汉人骨血,兼时人精神”。为探究隶书演变轨迹,他曾徒步考察麦积山石窟题记,在残碑断垣前凝神揣摩,笔录数百页。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使其书法根基如磐石般坚实。
二是对笔墨的精微探索。先生论书有“三法”之说:笔法求“活”,反对刻板摹形,主张“笔笔有生气,字字有性情”;墨法求“变”,善于利用浓淡干湿表现线条质感,其晚年作品《杜甫诗册》中,“大漠孤烟直”的“直”字用焦墨疾书,如孤烟擎天,“长河落日圆”的“圆”字以淡墨缓写,似落日熔金;章法求“和”,讲究字与字、行与行的呼应顾盼,如《兰亭序临本》中,“之”字虽多,却因位置、姿态的变化各具神采。整体如星罗棋布,浑然天成。
三是对时代的呼应与融入。魏振皆先生反对书法脱离现实的“象牙塔”倾向,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为兰州黄河铁桥题写桥名,字体取法颜楷而加以简化,既保留传统庄重感,又便于大众辨识;六十年代创作的书法,将隶书的古朴与行书的流畅结合,笔墨间透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诚。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创作理念,使他的书法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展示,成为时代风貌的生动写照。
三、艺术风格:雄浑朴厚的陇上书风
魏振皆先生的书法艺术,如黄土高原般厚重,似黄河巨浪般雄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陇上书风”,其风格特征可概括为“沉、雄、朴、厚”四字。
沉者,力透纸背之谓也。先生作书注重“骨力”,主张“力生于筋,筋生于腕”,其线条如老藤缠树,内含韧劲。观其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临本》,横画起笔如“蚕头”蓄势,收笔似“燕尾”凝重,竖画如“铁柱”插地,撇捺如“剑刃”出鞘,每一笔都透着千钧之力。这种“沉”,并非僵硬滞涩,而是如“绵里裹铁”,在沉稳中暗藏灵动,恰如他常说的“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雄者,气吞山河之概也。受西北地域文化影响,先生的书法自带一股豪迈气概,其隶书作品《龙门》,字大如斗,章法开张,左右两联如龙虎对峙,中间题跋似长虹贯空,整体气势磅礴,令人观之振奋。即便是蝇头小楷《心经》,也字字如雄兵列阵,虽小却有堂堂气象。这种“雄”,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他曾说,“登祁连而望大漠,方知何为雄浑;临黄河而观惊涛,才懂笔墨气势。”
朴者,返璞归真之谓也。先生晚年书法脱却技巧束缚,趋向自然本真,如老树著花,朴拙中见生机。其《行草评卷》中,“采菊东篱下”的“菊”字,笔画看似随意,却如东篱野菊般自在舒展;“悠然见南山”的“南”字,结体静穆,似远山镇卧,透着“大巧若拙”的智慧。这种“朴”,是洗尽铅华后的通透,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厚者,底蕴深厚之象也。魏振皆先生的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底蕴的流露。他精通诗词格律,作书常自撰联句,其《篆书联》“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既以篆书的古朴表现塞北的苍凉,又以线条的婉转暗合江南的柔美。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相得益彰。这种“厚”,使他的作品耐得咀嚼,越品越有韵味,如陈年佳酿,余味悠长。
四、传承影响:薪火相传的笔墨情缘
魏振皆先生的贡献,不仅在于留下了大量书法珍品,更在于他为书法艺术的传承播下了无数种子。他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其教育实践与传承影响,至今仍在陇原大地乃至全国书坛产生深远回响。
在教育方面,先生首创“书法三段教学法”,初级阶段“摹形入帖”,要求学生精准临摹经典;中级阶段“会意出帖”,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并融入个人感悟;高级阶段“自成一家”、鼓励学生形成独特风格。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他编写的《书法入门》《隶书浅释》等教材,语言通俗,例证翔实,至今仍是书法学习者的入门宝典。
在学术研究方面,先生对西北地方书法的整理与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他编撰的《甘肃历代碑刻考》,系统梳理了从汉简到明清的甘肃书法遗存。其中对“敦煌写经”书法特点的分析,为后来的敦煌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他提出的“地域书风形成三要素”(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为书法地理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在社会影响方面,魏振皆先生以书法为纽带,促进了地域文化交流。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组织“陇上书法展”使西北书法的独特风貌为全国书界所认识,他倡导的“书法进课堂”活动,在甘肃中小学推广书法教育,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兰州碑林等多地镌刻或收藏有魏振皆先生书法作品,其作品与生平事迹广为流传,成为传承书法文化的典范。
五、探寻感悟:笔墨精神的当代回响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回望魏振皆先生的书法艺术,我们不仅看到了笔墨间的技艺与美感,更感受到了一位传统文人的精神品格。他对传统的敬畏,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时不能忘本;他对时代的呼应,启示我们艺术应扎根生活沃土;他对传承的执着,激励我们将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先生曾在一幅自题联中写道:“铁砚磨穿,不改痴心一片;青灯照破,犹存正气三分。”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在快餐文化盛行、艺术浮躁之风渐长的当下,魏振皆先生的书法艺术如一面镜子,照见了艺术应有的纯粹与坚守;如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者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笔墨无言,精神永驻。在纪念魏振皆先生诞辰136周年之际,让我们感慨良多感悟不尽,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态度,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一种“传薪播火,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这种精神,必将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特别是在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中,焕发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彩。
(本文选自《魏体风骨·文脉永续——皋兰县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暨纪念魏振皆先生书法作品展》一书)
王东,1962年生于陇西,中共党员, 编审。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曾任甘肃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社长,甘肃日报社委委员、副总编辑,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节目高级编审,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省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报告文学集《绚丽的生命之光》、小说集《乡神》、个人文集《访谈与散笔》。部分作品入选多种选本。2008年1月获甘肃省“第二届十佳优秀出版工作者”称号,2009年10月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甘肃出版突出贡献奖”,两次获敦煌文艺奖,中国新闻奖评委,享受政府高级专家津贴。
编辑:李政魁(网名:鸿涛 )
来源:陇声editor李政魁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