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9日上午10时许,一辆快递小货车驶入丹阳市吕城镇蔡塔村庞家自然村的“陶然居”小院,500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读孙犁》被搬进庞云初家中。庞云初难掩喜悦,连声道谢:“辛苦了,谢谢了!”
百家号江苏丹阳讯(姜锁平)10月9日上午10时许,一辆快递小货车驶入丹阳市吕城镇蔡塔村庞家自然村的“陶然居”小院,500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读孙犁》被搬进庞云初家中。庞云初难掩喜悦,连声道谢:“辛苦了,谢谢了!”
对庞云初而言,这不仅是新书到家的日子,更是他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节点——中国作家网公布2025年中国作家新晋会员名单,庞云初名列其中,成为丹阳市本年度唯一入选的乡镇草根作家。“这一天,是我几十年笔耕不辍的回报。”庞云初感慨道。
庞云初1965年生于吕城镇蔡塔村庞家自然村,现供职于某县级金融单位,即将退休,业余时间却将全部热情倾注于文学创作。自2015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青青的草香》、长篇小说《青涩果》、日记叙事集《乡居记》,新书《读孙犁》是他的第四部作品。期间他还主编了《历史的烟云和诗文的霞光》《小城故事》等书籍。此外,他还在《文艺报》《扬子晚报》《镇江日报》《散文百家》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新书《读孙犁》前言中,庞云初坦言自己是孙犁的“铁粉”:“读孙犁先生的书已有四十余年,毫不矫情地说,我是孙犁迷。”这份执着与热爱,贯穿了他整个创作历程。孙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清新、质朴的文风影响了无数读者。庞云初在书中不仅深入解读了孙犁的文学作品,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创作体会,探讨了孙犁文学精神对当代乡土写作的启示。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孙犁,感受文学的力量。
除了个人创作,庞云初还积极投身地方文学事业。自2016年秋他担任吕城作协负责人、《吕城》文学内刊主编,9年来坚持《吕城》季刊每年出版4期,每期印行2000册,至今已主编印行37期。如今的《吕城》文学内刊已成为中国文学报刊联盟成员单位、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并与全国数十家文学内刊建立了联系。2024年,庞云初克服重重困难,在吕城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他还创办了江苏省首个乡镇文学馆——吕城文学馆,为基层文学爱好者和弘扬古镇文化搭建交流平台。
吕城文学馆的建成,不仅是庞云初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乡镇文化建设的一次创新尝试。馆内收藏了大量地方文献、作家手稿和文学作品,定期举办文学讲座、读书会和创作研讨,吸引周边乡镇的文学爱好者前来交流。庞云初说:“文学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它应该扎根在泥土里,生长在人民中间。”他希望通过文学馆,让更多普通人感受到文学的温度,也让吕城这座千年古镇因文学而焕发新的生机。
从一名普通文学爱好者到新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庞云初用坚持与热爱书写了一段“草根作家”的逆袭故事。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为基层文学创作注入了信心与力量。“入选中国作协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鞭策。”庞云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扎根乡野,深耕乡土,以吕城运河与古镇为坐标,创作出更多带露珠、沾泥土、有温度的作品,同时,把《吕城》文学内刊和吕城文学馆两张地方文化名片,办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乡镇写作爱好者拥有更广阔的文学天空,用文学的力量助力古镇吕城乡村文化振兴。
庞云初的故事,是新时代乡镇作家成长的缩影。他没有耀眼的学历背景,也没有身处文化中心的优势,却凭借对文学的赤诚之心,在乡土间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他的成功证明,文学不属于某个特定阶层,而是每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勇于表达的人都可以触及的光亮。正如他在《读孙犁》中所写:“文学不是逃避,而是深入;不是装饰,而是扎根。”庞云初用他几十年的坚持,诠释了什么叫“文学在民间”,也为更多默默笔耕的基层写作者树立了榜样。
未来,庞云初计划以吕城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创作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记录运河两岸的变迁与百姓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留住乡愁,也留住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依然闪光的普通人身影。他说:“只要还能写,我就会一直写下去。因为我相信,文字有力量,文学有温度,而乡土,永远是我们最深的根。”
来源:凤鸣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