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平均月薪一万二?有人五千有人三万,普通人选工作如何分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19:15 1

摘要:最近上海2024年的工资数据出来了,12434元一个月,不少人看完都懵了:“我咋没这么多?是不是拖后腿了?”还有人疑惑:“都说金融行业月薪3万5,我在银行上班咋才5000?”为啥有人感觉自己“拖后腿”,哪些行业是真能赚,普通人选工作该咋避坑?

最近上海2024年的工资数据出来了,12434元一个月,不少人看完都懵了:“我咋没这么多?是不是拖后腿了?”还有人疑惑:“都说金融行业月薪3万5,我在银行上班咋才5000?”为啥有人感觉自己“拖后腿”,哪些行业是真能赚,普通人选工作该咋避坑?

很多人一看到“上海社平工资12434元”,就觉得自己收入低,其实这里面有不少误区,咱得一个个说清楚,别自己吓自己。

别把“行业平均”当成“自己该有的工资”,数据里说金融行业月薪35016元,互联网28390元,医疗22000元,是不是觉得“别人都赚这么多,就我没有”?可你没琢磨琢磨,这“平均”是咋来的。

就说互联网行业,大厂算法工程师一个月能拿5万,可中小公司的前端开发可能就1万5,俩数一平均,可不就2万8了?你要是在小公司做基础岗,没达到这数太正常了,别跟自己较劲。

而且高收入行业的门槛比你想的高多了,金融行业要拿3万5,你得是清北复交的学历,还得有CFA、CPA这些证,平时还得拉得来大客户;互联网行业拿2万8,得能扛住996,还得跟得上技术更新,今天学Python明天学AI,稍微慢一步就被淘汰,你没这些本事,咋可能拿到行业平均工资?别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打。

没搞懂“统计范围”,白焦虑一场。你知道不?这社平工资只算“在岗职工”,就是有公司给你交社保的正式员工,上海有多少灵活就业的?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自由职业者,加起来得有200多万,他们的收入大多在6000到8000,根本没算进去。

你要是做自由职业,或者在小公司没交社保,收入没到1万2太正常了,这不是你能力问题,是统计没把你算进去。

还有外包人员的事儿,也特容易让人误会,比如你在银行做数据录入,一个月6000,你觉得自己是金融行业的,可统计的时候,你得算到“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里,因为你签合同的是外包公司。人家金融行业的3万5,跟你没啥关系,你瞎焦虑啥?

再就是以为“进了高薪行业就稳了”,太天真了。有人说“我挤破头进金融互联网行业,总能拿高薪了吧”,可事实是,行业赚钱不代表你赚钱。

银行里的柜员一个月才4000,跟金融行业3万5的平均差了快10倍;互联网公司的客服一个月才5000,也没到2万8的平均,为啥?因为你没给行业创造核心价值啊。

金融行业赚钱的是能拉来大额存款、做IPO项目的人,他们一单提成就够你一年工资;互联网行业赚钱的是能优化算法、提升用户量的人,他们能给公司带来上亿收入。

你要是只做基础工作,比如复印文件、接电话,公司离了你照样转,凭啥给你高薪?别以为进了高薪行业就万事大吉,你得有让公司离不开你的本事才行。

上海的行业工资就像个金字塔,顶端的金融、互联网、医疗赚得多,底层的服务、农业赚得少,这不是随便定的,里面有三个关键原因,咱得弄明白。

高薪行业:靠“稀缺”和“离不开”赚钱。金融行业能一直排第一,核心是它掌握“钱的资源”。银行、证券、基金这些地方,管着社会上的钱往哪儿流,你要是能帮公司拉来1个亿存款,或者做成一单IPO项目,公司能赚上千万,给你提个几十万不过分吧?

可你要是没这资源,只能做基础岗,赚得少也没办法,这行业就是“靠资源吃饭”,你没资源,再努力也白搭。

互联网行业赚得多,是因为“技术更新快,没人能替代”,现在到处都要数字化,公司需要人做云计算、AI、大数据,会这些技术的人少,自然工资高。比如一个资深算法工程师,能让APP的用户留存率涨20%,公司能多赚好几亿,给你一个月5万都值。

可这活儿也不是谁都能干的,35岁以后要是转不了管理,很容易被年轻的替代,这高薪拿得也不容易。

医疗行业“越老越值钱”,是因为“经验没法速成”,医生得学5年本科,再规培3年,专培3年,前十年基本赚不到啥钱,可等你成了副主任医师,能看疑难杂症了,医院离了你不行,一个月2万2就是对你这么多年积累的回报。

低收入行业:不是不努力,是条件不允许。农林牧渔行业赚得少,真不是农民不努力,全国1.67亿做这个的,大多是靠人力种地,一亩地一年才赚几千块,你想让他们一个月拿1万2,可能吗?现在也有智慧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能赚钱,可那得要技术、要本钱,普通农民哪有这条件?只能在低附加值的环节里打转,赚得少是没办法的事。

住宿餐饮行业也挺难的。上海餐馆超过10万家,都靠低价抢生意,一份外卖利润才2、3块,老板只能压人力成本,服务员一个月4000到5000,还不一定交社保,疫情之后外卖又抢了堂食的生意,不少餐馆都快撑不下去了,能给你开工资就不错了,还指望涨薪?

居民服务行业,比如理发、家政,赚得少是因为“门槛太低”,谁都能学俩月就当理发师,谁都能去做家政,人太多了,自然就不值钱,虽说高端母婴护理、养老护理能拿1万以上,可那得考证、得有经验,大部分人没这意识,只能做低薪的基础岗,你说咋整?

咱普通人大都没背景没资源,选工作别光盯着“高薪”,得找“适合自己、有发展”的,别挤“红海”,找“细分小赛道”。别一上来就想进金融、互联网的核心岗,那些地方早就挤满人了。

不如看看这些行业的“细分领域”,竞争小还能赚不少,比如金融行业的“合规风控”,现在监管严,需要的人多,不用拉客户,有法律和金融知识就行,一个月能拿1万5到2万;互联网行业的“老年产品经理”,专门做适老化APP,现在老人用手机的多了,这岗位缺人,一个月2万到3万没问题。

就算在低收入行业,也有好赛道,比如农林牧渔里的“智慧农业技术员”,会用无人机播种、用大数据看病虫害,一个月能拿1万5到2万;住宿餐饮里的“连锁品牌运营”,帮餐馆做标准化管理、搞营销,一个月1万到1万5,比服务员强多了。

别靠“行业红利”,得靠“自己的本事”,以前互联网风口的时候,不少人靠做APP推广赚了钱,就觉得“我能力强”,结果风口一过,收入掉了一半,这就是把“行业红利”当成“自己的本事”了,太不靠谱。

你得练点“走到哪儿都能用”的本事,比如做运营的,学数据分析、用户增长,就算从互联网行业跳去电商、教育,照样能赚钱;做客服的,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能转理财顾问、销售,收入能翻好几倍。

你记住,行业会变,但本事不会变。比如你会写代码,就算互联网行业不行了,还能去做企业数字化转型;你会做财务分析,就算金融行业波动,还能去企业做财务总监。别把自己绑在一个行业上,多练点硬本事,才是真保险。

还有就是别只看“眼前的钱”,得想“3年后能赚多少”,有人找工作,就看“这个月多2000,那个月少2000”,太短视了。比如有俩offer,一个是流水线工人,一个月8000;一个是技术学徒,一个月3000,你选哪个?

不少人会选8000的,可3年后,流水线工人还是8000,技术学徒可能就成了技术工,一个月2万,这就是“短期利益”和“长期成长”的区别。

选工作得琢磨“3年后的天花板”。比如金融行业的投行岗,一开始1万5,3年后能独立做项目了,一个月5万以上,医疗行业的医生岗,一开始8000,3年后升主治医生,一个月2万以上。

就算一开始赚得少点,只要有成长空间,比啥都强。你要是选个没成长的工作,今年赚8000,明年还是8000,十年后照样8000,那才真惨。

其实别太纠结“上海社平工资1万2”,也别羡慕别人赚得多,工资这事儿,关键是“你能创造多少价值,你有多少本事”,你没那本事,就算进了高薪行业也赚不到钱;你有本事,就算在普通行业也能发光。

以后行业还会变,说不定现在的高薪行业,几年后就不行了;现在的普通行业,几年后就成了香饽饽。但不管咋变,有硬本事、能适应变化的人,永远能赚到钱,别瞎焦虑,也别瞎跟风,找个自己擅长、有发展的方向,慢慢熬、慢慢学,总有一天你也能拿到自己满意的工资。

来源:珠玑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