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 要: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是检察机关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检察院“和润即检”品牌建设为样本,品牌化服务、集成化提升、阵地化延伸三大实践路径,针对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战略地位与检察属性凸显不足、
以品牌为引领的基层检察
文化建设体系化路径探索
于仲君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检察院
党组书记、检察长
二级高级检察官
摘 要: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是检察机关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检察院“和润即检”品牌建设为样本,品牌化服务、集成化提升、阵地化延伸三大实践路径,针对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战略地位与检察属性凸显不足、形式载体与互动传播协同不足、资源力量和系统成果聚合不足等方面的共性问题,进一步提出强化思想引领、创新传播机制、优化系统整合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基层检察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检察文化 和润即检
全文
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人员共有的精神家园。《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检察机关承担着“统筹落实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和加强检察机关自身建设的‘双重责任’”。最高检应勇检察长强调,“要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文化强国建设”。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即墨院”),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以“和润即检”品牌及子品牌打造为基点,探索出“标准化高质效履职、品牌化服务大局、集成化业务提升、阵地化多维延伸”的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路径,有效赋能即墨检察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检察院、全国模范检察院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成功办理了全国“环评造假入刑第一案”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案件,6 个案(事)例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事)例,两个案例被写入最高检检察工作白皮书。
一、“和润即检”检察文化品牌的实践与探索
即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拥有 2600 多年建城史,是全国少数几座两千多年没有更名的城市之一。即墨院将即墨深厚的地域文化基因融入检察实践,早在 1999 年召开的首届检察文化研讨会上,首倡检察文化建设,被最高检政治部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要点,并在后续检察发展中不断传承创新。2022 年初,新一届院党组对标新时代要求,提出打造“和润即检”检察文化品牌构想,系统性探索体系化的基层检察文化建设路径。“和润即检”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融合“天理、国法、人情”,以和之力、润之式、即之速、检之锋,建过硬队伍,解民忧难事,传温暖善意,以“三个善于”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和润”既指人和事和,又指合法合情合理,“即检”既是“即墨检察”的简称,又蕴含“大道即简”之意。
(一)品牌化服务大局,彰显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品牌建设是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呈现,即墨院立足检察履职“人民性”,以“和润即检”为统 领,“一支部一品牌”为抓手,推动形成“1+10”品牌矩阵,将检察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服务中心大局的硬 支撑,走出了检力资源精准配置、集约效能叠加发挥的路径。例如,围绕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打造“党徽闪耀·检徽同映”工作品牌,形成目标、组织、机制层进式“三维融合”体系,获评全国检察机关第三批党建与业务融合“十佳事例”。围绕刑检发展痛点,创建“鲁枫和畅·即简致和”简案快办工作品牌,打造轻微犯罪案件办理“一站式”诉讼模式,实现办案效率、质量、治理效果统一,获评最高检第三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检察改革典型事例。围绕检察为民,将即墨著名历史人物王邦直、郭秀、黄嘉善等体现的“重法、爱民、公明、贤德”精神与检察履职结合,打造“温情检察在即”服务群众工作品牌,鲜活展示“为人民司法”检察情怀,获评青岛市“检护民生”优秀案例,省院转发经验做法。此外,还有 “未检 STAR”“清检即美”“益心守护”等子品牌,共同构成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法治精神、检察职业特性与地方特色的完整文化价值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
(二)集成化业务提升,激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素能、凝聚人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性。”即墨院将一体抓实“三个管理”的核心要义纳入文化建设,与业务能力、队伍建设、职业精神等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管理保障高质效办案。比如,以经典国学为滋养,创新实施“国学润检”工程,引导干警从传统文化中涵养正确职业价值观。干警累计创作《你是人民检察官》等诗词数百首,即墨院获评“中华诗教先进单位”。以素能提升促发展,聚焦出庭公诉、法律文书说理、典型案例打造等六大核心能力,通过业务沙龙、案例讲评会等系列“大练兵”,将内在文化力量转化为实际业务能力。2023 年以来,8 名干警入选“巡回检察”等省市人才库,6 名干警在第九届全市公诉人竞赛中获得“十佳公诉人”等称号,2 名干警入选备战全省公诉人和未检条线竞赛,干警荣获全省反洗钱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改革尖兵等省市级荣誉 40 余项。2025 年以来,办理的叶某某涉枪抗诉案、某公司虚假诉讼确认案分别入选最高检刑事抗诉和民事审判程序监督典型案例。以从优待警聚合力,开展“友好型机关”建设,出台《关怀激励干警担当作为十项规定》,组织“墨检星光榜”评选,用心培养和谐向上、团结共进、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机关生态,以正确导向引领、培养、保护、成就干警。
(三)阵地化多维延伸,打造文化建设的惠民工程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即墨院坚持文化成果共享、法治惠民利民,聚焦群众法治需求,建成即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法治文明实践中心),检察文化由“院内”走向社会。该中心是集思想政治建设、法治文化引领、传统文化传承、文明风尚培育、法治服务供给于一体的综合性法治文明基地,总占地 1000 平方米,设有检察服务中心、法治研学体验中心、法治文明中心三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有全景式、开放式的司法办案体验场所,也有小班化、专题化、个性化的法治小课堂,可以充分发挥深化检务公开、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等功能, 为检察文化建设 “双重责任”落地提供了即墨样板,彰显了法治担当。
二、新时代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一)认知存在偏差,检察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与检察属性凸显不足
从内部视角看,部分检察人员对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对检察文化建设承担服务文化强国、加强自身建设“双重责任”的认识不深,与检察履职融合不够、谋划不深、要求不严、流于形式,存在“重业务轻文化”现象,导致对内凝聚激励、对外服务传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从外部视角看,未立足检察机关职能进行长期规划,以书画摄影大赛、读书会等形式简单推进,法治特色、检察特色、地域特色不鲜明,检察文化与普通行政文化同质化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其独特价值与专业影响力不够凸显。
(二)建设存在短板,形式载体与互动传播协同不足
检察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物质化、形式化”倾向,将大量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硬件设施建设,如建设文化展厅、购置文体用品等,忽略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精神浸润等软件投入。在传播环节,基层院新媒体运营能力有所欠缺,在利用“两微一端”开展法治宣传时,偏重发布工作动态、法律条文等内容,传播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双向交互性,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导致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三)效能存在瓶颈,资源力量和系统成果聚合不足
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其深入发展。实践中,基层院在文化建设方面缺少组织、管理、激励、全员参与等配套机制。从内部运行上看,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多由政工部门单向推动,部门化、单向式运行压缩其他干警参与欲望,文化建设缺乏内生动力和广泛认同。从整体格局看,各院品牌、项目、平台、举措大都各自为战、封闭发展,缺乏系统整合与顶层设计,“两微一端”量多、质散、线长、面大,在建设方向、内容上缺少重点和核心,深层次理论研究远远不足,难以形成聚合效应和规模影响力。
三、新时代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与属性定位,筑牢发展根基
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思践悟,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以检察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应将最高检关于“两个回归”“三个善于”“三个管理”的部署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检察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设计蕴含法治元素的检察文化符号,制定检察文化与业务融合实施细则,形成思想融入认知培育、业务融入实践载体、文化贯穿机制建设的优化路径,确保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向与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检察属性和专业品格。
(二)创新建设模式与传播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构建“党组统筹、部门主导、政工协调、全员参与”的建设大格局,比如,由各部门聚焦自身履职情况,定期开展文化创意沙龙、文化故事分享等,广泛吸纳全院干警特别是年轻干警出点子、想办法,将其鲜活思想、理念、技能和活力运用到创新创造中。坚持技术赋能、数字融合,加强与文联、宣传文化部门等联系,建立完善检察文艺智库,积极运用微电影、动漫、短视频、AI 辅助等技术手段,丰富检察文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传播的生活性、趣味性与覆盖面,切实提升公众沉浸式、互动性体验。
(三)优化系统整合与成果转化,提升整体效能
上级院要强化对本地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以“一院一品”模式推动区域内文化资源、品牌项目优化整合和联动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最优组合、最佳效能。在检察文化阵地的运营管理方面,可以积极争取党委政法委的支持,纳入政法文化建设“大盘子”,统筹司法部门、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共同管好用好,发挥更大效应。要正确处理检察物质文化和精神成果关系,将文化建设的重心和落脚点放在法治理念、职业道德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落在弘扬“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新时代检察精神上,体现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实际成效上。
*本文刊登于《中国检察官》杂志2025年9月(司法实务版)
来源:中国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