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不修边幅的怪人,穿着邋遢衣服上朝;他是固执己见的改革家,让皇帝成了头号粉丝;他更是个超前千年的思想家,政策理念直到今天还在被讨论。他就是王安石——一个让宋朝又爱又恨的复杂人物。图片来源于网络1067年,20岁的宋神宗登基接手的是一个表面光鲜的帝国:国库年入
他是不修边幅的怪人,穿着邋遢衣服上朝;
他是固执己见的改革家,让皇帝成了头号粉丝;
他更是个超前千年的思想家,政策理念直到今天还在被讨论。
他就是王安石——一个让宋朝又爱又恨的复杂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1067年,20岁的宋神宗登基
接手的是一个表面光鲜的帝国:
国库年入6000万贯,却是典型的"国富民穷"
官员数量比开国时翻了5倍,军队高达140万
每年要给辽国和西夏巨额"岁币"
年轻皇帝夜不能寐:
"再这样下去,大宋要吃土了!"
这时,一个地方官进入他的视线——
这位江西老表有多特别?
拒绝所有娱乐活动,是个工作狂
经常不洗脸不换衣服,被弹劾"有失官仪"
外号"拗相公"——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却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千古名句
最让人吃惊的是:
皇帝请他吃饭,他竟把鱼饵全吃光了!
原来他在专心思考改革方案,根本心不在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苗法:超前的农业贷款
以前的农民:
青黄不接时→找地主借高利贷→还不起→卖田卖身
王安石的解决方案:
政府低息贷款→秋收后偿还→杜绝高利贷
理想:农民得利,国家创收
现实:强行摊派,穷人雪上加霜
免役法:古代的个税改革
以前:
老百姓必须亲自服徭役→耽误农事
改革后:
交"免役钱"→政府雇人干活
理想:解放劳动力,促进生产
现实:穷人交不起,反受其害
争议漩涡:好朋友为何反目?
最让人唏嘘的是:
司马光、苏轼这些好友,全都站到对立面
欧阳修批评:"太过急躁"
司马光痛心:"与民争利"
苏轼写诗讽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但王安石坚持: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三不足"精神,震撼了整个朝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改革为何受阻?
1. 用人不当
理想是"惠民",执行变"伤民"
一些官员趁机谋私,加重百姓负担
2. 求效太急
五年要见成效,逼得下面层层加码
3. 树敌太多
触动既得利益集团,遭到强烈反扑
连他弟弟都说:
"大哥,咱们能不能慢点?"
晚年感慨: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改革失败后,王安石隐居南京。
每天骑着小毛驴游山玩水,
有人看见他经常喃喃自语:
"亦罢至此乎?"(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
最戏剧性的一幕:
苏轼被贬途经南京,两位政敌相见,
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佛。
这一刻,没有新旧党争,只有惺惺相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
他的很多理念,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至今仍在启发着我们。
他用一生证明:
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勇气的长征。#历史#
来源:点点星光微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