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芯片巅峰对决:高通8295 VS 英伟达Thor VS 华为麒麟9610A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8:03 1

摘要:当前智能座舱芯片赛道正迎来技术迭代的关键期。高通8295、英伟达Thor与华为麒麟9610A,正以5nm制程、2000TOPS超强算力与原生鸿蒙生态为核心支点,重新定义舱驾融合的算力格局。

当前智能座舱芯片赛道正迎来技术迭代的关键期。高通8295、英伟达Thor与华为麒麟9610A,正以5nm制程、2000TOPS超强算力与原生鸿蒙生态为核心支点,重新定义舱驾融合的算力格局。

从多屏交互、整车算力池化到国产化突破,三条差异化路径,共同指向一个共识:智能汽车已迈入“场景定义算力”的新时代。

舱驾一体/高性能座舱芯片

CONTENT

高通8295

作为高通第四代骁龙汽车智舱平台的旗舰型号,8295 以5nm 制程工艺奠定能效基础,采用第六代Kryo CPU架构(4 超大核 + 4 大核)与 Adreno GPU,单精度浮点运算能力达 2.9 万亿次 / 秒,可流畅驱动 11 块屏幕或 6 块 4K 高清显示设备,是当前量产座舱芯片中的 “多屏交互王者”。

其核心优势集中在 AI 算力与互联能力:

30TOPS 的 NPU 算力是上一代 8155 的 7.5 倍可精准支撑乘客监测、计算机视觉分析等智能座舱功能,配合预集成的骁龙汽车 5G 平台与 C-V2X 技术,实现数千兆级数据传输与低延迟 OTA 升级,为 3D 智驾地图渲染、无缝流媒体播放提供稳定网络保障。

目前已被极越 01、吉利银河 E8、小米汽车等车型搭载,博泰车联等头部方案商的定点数量使其在高端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英伟达Thor

英伟达 DRIVE Thor以Blackwell架构重构座舱计算逻辑,单颗芯片实现2000TOPS AI 算力与 2000 TFLOPS 浮点算力,通过 NVLink-C2C 互连技术可动态分配算力资源 —— 既能够将全部算力投入高阶智驾,也可拆分支撑座舱多场景需求,真正实现 “一颗芯片统管全车智能”。

其座舱能力突破传统边界:

集成 Ada Lovelace GPU(与 RTX 4090 同源技术)与 Transformer 推理引擎,可将 AI 模型运算性能提升 9 倍,支持生成式 AI 交互、超大规模语言模型本地化运行

同时兼容多操作系统,能同步驱动数字仪表、后座娱乐、AR-HUD 等多元场景,并通过 FP8 精度计算在画质与能效间实现最优平衡。

尽管 2025 年才量产,已获理想、比亚迪、昊铂等车企定点,领克 08 EM-P 等车型更提前验证其座舱与智驾融合潜力。

华为麒麟9610A

作为华为海思新一代车规级芯片,麒麟9610A以200kDMIPS的CPU算力实现对高通8155的翻倍超越,GPU与NPU性能亦全面领先前代竞品,成为鸿蒙智能座舱的核心算力支撑。

其座舱优势聚焦生态协同与国产化适配:

深度集成鸿蒙 OS,支持多设备互联与分布式任务调度,在江淮 MPV、新款问界 M7 等车型中,可流畅运行鸿蒙车机的多窗口交互、跨端流转功能

虽未披露具体制程与最高屏显支持数量,但凭借海思在车规领域的技术积累,已通过座舱与智驾芯片的差异化布局,满足自主品牌对自主可控算力的需求。

目前依托博泰车联等合作伙伴,正在中端智能座舱市场快速扩大份额,填补国产化高性能芯片的供给缺口。

算力

CONTENT

高通8295

高通 8295 作为第四代骁龙汽车智舱平台的旗舰芯片,以5nm 先进制程为算力释放奠定基础,构建了 “CPU+GPU+NPU” 的三维算力体系。

其 CPU 采用第六代 Kryo 架构,由 4 颗超大核与 4 颗大核组成,整体算力约达 170kDMIPS,相较上一代 8155 芯片提升超 110%,为多任务并行处理提供强劲核心动力。

GPU 层面搭载第六代 Adreno GPU,单精度浮点运算能力高达 2.9 万亿次 / 秒,配合 32GB 高带宽内存支持,可流畅驱动 6 块 4K 屏幕同时运行,3D 智驾地图渲染、高清流媒体播放等高频场景均无压力。

最具突破性的是 NPU 算力,达到 30TOPS,是 8155 的 7.5 倍,更是苹果 A15 芯片的近 2 倍,可精准支撑乘客监测、计算机视觉分析等智能座舱功能,甚至能辅助处理部分驾驶辅助视觉信息,实现座舱与智驾的轻度算力协同。

这种算力配置完美匹配当前量产车型的智舱需求,成为小米汽车、小鹏 X9 等高端车型的核心选择。

英伟达Thor

英伟达 DRIVE Thor 凭借Blackwell 架构实现算力维度的跨越式突破,单颗芯片即达到 2000TOPS 的 AI 算力,相当于特斯拉 FSD 芯片的 14 倍,堪称当前车载芯片的 “算力天花板”。

其算力优势源于架构创新:

集成 Grace AI 专用 CPU、Hopper Transformer 引擎与 Ada Lovelace GPU 三大核心组件,通过第四代 NVLink-C2C 互连技术实现算力动态分配,可根据场景需求在智驾与座舱间灵活调度资源。

在精度与效率平衡上,Thor 支持 FP8 浮点运算格式,能在不牺牲神经网络准确性的前提下,将算力能效比提升 3.5 倍,2000 兆位的 FP8 精度为生成式 AI 交互、超大规模语言模型本地化运行提供可能。

此外,其浮点算力可达 2000 TFLOPS,配合 Transformer 推理引擎,AI 模型运算性能提升 9 倍,未来可支撑 AR-HUD 虚实融合、智能语音助手实时交互等更复杂的座舱场景。

尽管 2025 年才量产,已获理想、比亚迪等车企提前锁定。

华为麒麟9610A

华为麒麟 9610A 以 “精准匹配中端座舱需求” 为核心定位,在算力配置上实现对主流竞品的超越。

CPU 算力明确标注为 200kDMIPS,相较于高通 8155 芯片提升近一倍,这一数据意味着它能轻松应对鸿蒙 OS 多窗口交互、跨设备流转等核心功能,即便是多应用同时运行也能保持流畅响应。

虽然官方未披露具体制程工艺与 GPU 浮点算力,但从实际应用表现来看,其 GPU 性能已实现对 8155 的压制,可支撑江淮 MPV 等车型的多屏联动与高清娱乐需求。

NPU 算力同样是其亮点,虽未公布具体 TOPS 数值,但明确 “力压高通 8155”,结合鸿蒙生态的 AI 算法优化,能高效处理语音指令识别、场景化服务推荐等任务。

作为华为车规级芯片的新一代代表,麒麟 9610A 以针对性的算力配置打破了高端座舱芯片的外资垄断,成为自主品牌中端车型实现自主可控算力的核心选择。

集成度

CONTENT

高通8295

高通 8295 作为第四代骁龙汽车智舱平台的旗舰型号,在集成度上实现了行业领先的突破,通过 “多模块高度整合 + 功能深度协同” 的设计思路,大幅简化座舱硬件架构,为车企降低开发成本与空间占用的同时,提升系统响应效率。

从硬件集成维度来看,高通 8295 将 “计算核心、互联模块、多媒体处理单元” 三大核心组件高度集成于单颗芯片之中。

其计算核心不仅包含第六代 Kryo CPU 与第六代 Adreno GPU,还内置了性能达 30TOPS 的 NPU,三者共享高速缓存与 32GB 高带宽内存,避免了传统多芯片方案中数据跨模块传输的延迟问题,让多任务并行处理(如同时运行导航、高清视频播放、语音交互)时的响应速度提升 30% 以上

互联模块方面,芯片直接集成了骁龙汽车 5G 平台(支持 Sub-6GHz 与毫米波双频段)、Wi-Fi 6E、蓝牙 5.3 及 C-V2X 通信单元,无需额外外挂通信芯片即可实现数千兆级数据传输与车路协同功能,相比分体式方案减少了 40% 的硬件接口数量,降低了线路干扰风险。

此外,芯片还集成了专用的多媒体解码单元,支持 8K 视频解码、HDR10 + 渲染及多声道音频处理,可直接驱动 11 块屏幕或 6 块 4K 显示设备,省去了独立的视频处理芯片,进一步简化座舱硬件布局。

在功能融合集成层面,高通 8295 打破了传统座舱 “功能割裂” 的局限,实现了 “智能交互、多屏控制、驾驶辅助轻度协同” 的一体化支撑。

例如,其集成的 NPU 不仅能处理座舱内的乘客监测、手势识别等任务,还可通过算力共享,辅助驾驶系统处理部分视觉感知数据(如近距离障碍物识别),实现座舱与智驾的轻度算力协同;

互联模块与计算核心的深度集成,则让 5G 网络传输的实时路况数据、云端服务信息能直接快速传入 CPU 与 GPU,无需经过中间转接模块,使导航地图的实时渲染与在线娱乐内容的加载速度提升 50%。

同时,芯片内置的多屏控制单元可通过单芯片统一调度所有显示设备,实现仪表、中控屏、后座娱乐屏的内容无缝流转,避免了传统多芯片方案中多屏同步延迟的问题,提升用户交互体验。

英伟达Thor

英伟达 DRIVE Thor 作为面向下一代智能汽车的旗舰芯片,以 “全场景算力统管 + 多模块深度融合” 为核心设计理念,在集成度上实现对传统座舱芯片的维度突破,不仅重构了座舱硬件架构,更打破了座舱与智驾系统的算力壁垒,成为支撑 “一颗芯片控全车” 的核心载体。

从硬件集成维度看,英伟达 Thor 采用 “多核心异构集成 + 全功能模块内嵌”的架构,将智驾、座舱、互联所需的核心硬件单元高度整合于单颗芯片。

其计算核心层集成了基于 Blackwell 架构的 Grace AI CPU 集群(由多个 ARM v9 架构核心组成)、Hopper 架构 Transformer 推理引擎,以及与 RTX 4090 同源的 Ada Lovelace GPU,三者通过第四代 NVLink-C2C 互连技术实现算力无缝调度,互连带宽较前代提升 3 倍,彻底消除传统多芯片方案中算力传输的延迟瓶颈。

在功能模块集成上,Thor 直接内嵌 5G 毫米波通信单元、Wi-Fi 7 模块、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专用数据处理接口,同时集成了用于安全加密的硬件信任根与功能安全岛,无需外挂独立的通信芯片、传感器处理芯片或安全芯片。

相比传统分体式方案减少了 60% 以上的硬件组件数量,硬件接口复杂度降低 50%,大幅简化了车载控制器的布局。

此外,芯片还集成了 8K 多通道视频解码单元与 AI 生成式内容处理模块,可直接驱动 AR-HUD、多块 4K 座舱屏及后座娱乐系统,省去了独立的多媒体处理芯片,进一步压缩硬件体积。

在功能融合集成层面,英伟达 Thor 的突破在于实现了 “座舱体验与智驾功能的深度协同集成”。

其集成的算力资源可通过动态分配机制,根据场景需求灵活调整座舱与智驾的算力占比 ——

例如在高速巡航场景下,可将 80% 算力分配给智驾系统用于高精地图匹配与障碍物识别,仅保留 20% 算力支撑基础座舱功能

而在停车交互场景下,又能将 60% 算力转向座舱,支持生成式 AI 语音助手、AR 导航渲染等复杂交互需求。

这种 “算力池化” 设计打破了传统座舱与智驾芯片的功能割裂,使两者可共享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捕捉的路况信息可同步用于座舱 AR 导航渲染),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40% 以上。

同时,Thor 集成的安全模块与功能安全岛可同时为座舱与智驾系统提供 ASIL-D 级安全防护,避免了多芯片方案中安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大幅降低系统安全风险。

华为麒麟9610A

华为麒麟 9610A 作为海思半导体新一代车规级座舱芯片,以 “鸿蒙生态深度绑定 + 核心模块精准集成” 为设计核心,在集成度上形成适配自主品牌需求的差异化优势,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同优化,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智能座舱算力基座。

从硬件集成维度看,麒麟 9610A 采用 “异构计算核心 + 场景化功能模块” 的集成架构,聚焦座舱核心需求实现关键硬件的高度整合。

其计算层集成了高性能 CPU 集群、增强型 GPU 及专用 NPU 单元,三者通过华为自研的高速互连总线共享内存资源,数据传输延迟较前代麒麟 990A 降低 40%,支撑 200kDMIPS 的 CPU 算力高效释放 —— 这一数据较高通 8155 提升近一倍,且 GPU 与 NPU 性能均实现对同级竞品的超越。

在功能模块集成上,芯片内嵌多协议通信单元,原生支持 Wi-Fi 6、蓝牙 5.2 及车规级以太网接口,虽未直接集成 5G 模块,但通过与华为车规级 5G 模组的深度适配,可实现 “芯片 - 模组” 的低延迟数据交互,避免传统外挂方案的兼容性问题。

同时,芯片集成多通道视频处理单元,支持 4K 高清显示输出与多屏同步控制,配合专用音频解码模块,可直接驱动座舱仪表、中控屏及后座娱乐系统,无需额外配置多媒体处理芯片,使座舱域控制器硬件组件减少 30% 以上,体积压缩近 50%。

在功能融合集成层面,麒麟 9610A 的核心优势在于与鸿蒙 OS 的 “软硬一体” 深度协同。

芯片硬件层面预留鸿蒙分布式任务调度接口,可直接对接鸿蒙的超级终端能力,实现座舱与手机、平板、智能家居的无缝互联 ——

例如用户在手机上编辑的导航路线,可通过芯片集成的跨设备通信模块实时同步至车机,且延迟控制在 100ms 以内。

这种集成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 NPU 与鸿蒙 AI 引擎的协同优化,使芯片的 AI 算力能精准支撑座舱场景化服务:

当用户靠近车辆时,集成的视觉处理模块可联动鸿蒙车机的人脸识别功能,自动调整座椅位置与车机设置;行车过程中,NPU 算力可同时处理语音指令识别、乘客状态监测等多任务,配合鸿蒙的任务优先级调度机制,确保核心交互的响应速度。

此外,作为博泰车联等方案商的核心适配芯片,麒麟 9610A 可与鸿蒙生态的 “擎 OS + 擎 Cloud” 方案深度融合,实现软件功能与硬件算力的高效匹配,进一步提升系统集成效率。

落地时间

CONTENT

高通 8295

于2021 年 1 月随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一同发布,定位至尊级算力核心。

*历经两年技术验证,2023 年迎来落地关键节点:

9 月极越 01 首批量产车下线,成为该芯片量产上车的首秀车型,其双 NPU 算力首次完全启用,支撑 AI 大模型本地化运行;

10 月集度 ROBO-01 探月限定版发布,进一步验证芯片多屏交互与计算机视觉能力。

2024 年进入规模化落地期,1 月小鹏 X9、3 月零跑 C10 等车型陆续上市交付,零跑更基于其实现舱驾融合功能,集成泊车、360 环视等多场景算力需求,至此完成从技术发布到批量应用的三年周期。

英伟达 Thor

于2022 年 9 月在 GTC 大会发布,初始计划 2024 年量产、2025 年上车,但落地进程波折不断。受 Blackwell 架构量产不顺影响,量产时间先后推迟至 2025 年年中、2026 年可期,直至 2025 年 1 月 CES 展才宣布正式量产,算力提升至 5000TOPS。

车企合作方面,2024 年理想、比亚迪、昊铂等相继确认搭载,但小鹏因延期改选双 Orin-X 方案,蔚来转向自研芯片。目前首款量产车型极氪 RT 计划 2025 年大规模交付,距发布已近三年,落地周期显著长于竞品。

麒麟 9610A

落地节奏最为紧凑,2023 年 8 月由江淮汽车在成都车展首次揭晓,披露 200kDMIPS 算力参数。

依托鸿蒙生态适配优势,仅 4 个月后,2023 年 12 月首款搭载车型江淮瑞风 RF8 便正式上市,成为鸿蒙座舱与国产化芯片结合的标杆。

2024 年进一步渗透华为智选车型,新款问界 M7 等陆续搭载,实现从技术曝光到多车型落地的 “一年破局”,展现出本土芯片与车企协同的高效性,填补中端市场国产化算力空白。

当芯片搭载汽车车型陆续落地,芯片竞争的焦点已从纸面参数转向真实体验的较量。未来智能座舱的胜负手,将不止于算力的堆砌,更在于如何通过架构创新与生态协同,实现从“单一功能支撑”到“全场景智能服务”的跨越。这场芯片之争,也正是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深刻变革的缩影。

—end—

来源:常州焦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