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月天、海底捞的“黄金接驳线”,看品牌如何掘金“演唱会+”新生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18:02 1

摘要:当五月天的荧光棒再次照亮上海夜空,当上海成为了一座“痛城”,一觉醒来,全世界都在看演唱会。五月天、邓紫棋、周杰伦、孙燕姿……朋友圈和社交平台早已被各家演唱会占领。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演出总票房为34.23亿,其中演唱会占比高于九成,票房为

当五月天的荧光棒再次照亮上海夜空,当上海成为了一座“痛城”,一觉醒来,全世界都在看演唱会。五月天、邓紫棋、周杰伦、孙燕姿……朋友圈和社交平台早已被各家演唱会占领。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演出总票房为34.23亿,其中演唱会占比高于九成,票房为29.41亿。对比2024年7月22.19亿的成绩,涨幅明显。演唱会不仅点燃了粉丝的热情,更照亮了一条品牌与粉丝经济深度共赢的黄金赛道。

一、识别“演唱会经济”的底层红利

论追忆炽热青春,还是纵享集体狂欢,演唱会经济在上海、广州、成都、杭州、西安等众多城市“火”了,甚至上海同城一晚开四场演唱会、歌手多场连开都成为常态。

品牌策划人需要清晰地看到,“演唱会经济”的爆发是三大红利叠加的结果:

1.人口红利: 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是“为热爱付费”的一代,追求圈层认同与情感体验。演唱会不仅是娱乐,更是重要的社交货币和身份标识。

2.心理红利: 在后疫情时代,线下体验的价值被重估。“现场感”带来的情绪共振和集体狂欢,成为稀缺的“情绪刚需”。

3.产业红利: 城市政府将大型文化活动视为提振消费、提升城市形象的抓手,主动提供支持,为品牌创造了难得的跨界整合机遇。

欧赛斯认为品牌必须在此红利中,找到与自身业务结合的战略性机会点,而非盲目跟风。

二、找到品牌破局点:从“流量拦截”到“场景融合”

演唱会是一个完整的“用户旅程”和“情绪曲线”。品牌的破局点在于是否能成为这个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完美承接其情绪曲线。过去,演唱会的标配流程是抢票、花式手幅、荧光棒、行程住宿和散场后的戒断反应。而如今海底捞帮粉丝们续上了演唱会的下半场。海底捞直接来演唱会门口捞人了。

海底捞不仅解决了演唱会结束难打车的问题,更是演唱会情绪的接续,大巴变成了粉丝应援专车,而餐厅直接排面拉满,不用排队,直接包席,各色应援物、应援色、应援口号,这些还只是入门级操作。明星定制餐品、卡拉OK,周边等一应俱全。

这绝非是海底捞个别的营销事件,而是精准揭示了当下品牌玩转“粉丝演唱会经济”的核心逻辑:从“蹭热点”的旁观者,转变为“造场景”的深度参与者,将短暂的流量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资产。

海底捞作为“情绪承接站”:打通消费链的最后一公里。海底捞的举措堪称教科书级别,它精准抓住了演唱会后粉丝的两大核心痛点:

1.物理痛点:深夜散场,交通不便,人群拥挤,体力消耗。

2.情绪痛点:情绪仍处于亢奋顶点,急需一个出口进行延续、宣泄和分享。

免费大巴解决了物理痛点,是雪中送炭的实用价值;而主题门店(播放明星歌曲、准备互动环节、定制菜品)则完美承接了情绪痛点,是锦上添花的情绪价值。海底捞聪明地将自身从“火锅店”重新定位为“粉丝聚会的第二现场”,成功地将演唱会流量无缝、高效地转化为自身门店的深夜消费增量,打通了“散场-聚餐-社交”的完美消费链。

三、核心定位与配称:构建“演唱会+”运营系统

品牌找到与粉丝经济匹配的突破点后,还迫切需要一套独一无二、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的运营配称来支撑。

上海在此次与五月天演唱会的联动上表现出的远不止于一场演出。它通过城市地标灯光、公共交通主题包装、特许商品售卖点等方式,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五月天痛城”。这实现了氛围感的全域延伸与时间的有效拉长。粉丝的体验不再局限于场馆内的3小时,而是从踏入上海的那一刻起,直至离开,始终沉浸在与偶像相关的情绪场中。

上海构建了演唱会+模式,构建了一整套的配称系统:

1,叠加地标BUFF:以上海地标建筑东方明珠塔为总指挥部,巨大公仔爬上东方明珠。

2,叠加人群BUFF:联合潮流时尚地标前滩太古里举办盛夏派对,长宁来福士设立主题公园STAYREAL PARK『遇见公园』漫游之旅,年轻粉丝爱去哪里,活动就做到哪里。

3,叠加传统文化BUFF:从国际化的外滩一线穿越到传统文化中式美学的上海名片——豫园,给老地标装上新外衣。

围绕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构建了一套相互增益,与城市共赢的配称体系。

1.产品配称: 演唱会+产品,消费者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常规的官方周边有形产品,更多的是延伸到了附加的服务与体验、全城氛围、社群互动,参与活动拍照打卡就是最好的社交货币。

2.渠道配称: 以城市作为渠道,整个上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五月天主题公园”,并全方位部署了消费者触点: 公交、地铁、咖啡馆、酒吧、餐厅、商场……这些日常场所都成为了品牌体验的渠道。渠道无处不在,极大降低了用户的接触和参与成本。

4.营销配称:这已经不再是单向的品牌向外做广告,而是全民共创式的营销, 官方授权+城市助推,商业体联动,粉丝体验分享.....将其从娱乐事件提升为社会文化话题。

总结

这两大案例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准构建了一个“粉丝-场景-品牌”的黄金三角闭环。

演唱会经济的下半场,不再是粗放的流量争夺,而是精细化的场景运营和情感链接。

品牌应从单纯的“流量捕手”,转变为懂得粉丝心理、善于构建体验的“情感伙伴”和“场景设计师”,创造品牌自己的顾客价值。

成功的品牌,不再问“我们能从这群粉丝身上赚多少钱”,而是问“我们如何通过这场独一无二的集体狂欢构建品牌的顾客价值,让品牌成为他们美好记忆的一部分?”当品牌能够与粉丝同频共振,成为他们追星路上值得信赖的“补给站”和“同路人”,那么,短暂的流量便会自然沉淀为长久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这才是演唱会经济为品牌带来的最大红利。

来源:欧赛斯品牌战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