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点炒蛏子和螃蟹两个菜661元?事后双方和解:店家退400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7:45 1

摘要:10月6日,杨先生在广东惠州霞涌街道某海鲜餐厅吃饭时,两道菜被收了661元,杨先生不解,将视频发到网上后,这件事引发热议,事发后店家为了控制舆论发酵退给了游客400元。

10月6日,杨先生在广东惠州霞涌街道某海鲜餐厅吃饭时,两道菜被收了661元,杨先生不解,将视频发到网上后,这件事引发热议,事发后店家为了控制舆论发酵退给了游客400元。

众多网友指认这家餐厅有宰客前科,令人意外的是,这家餐厅在某个网络平台上却顶着4.8分的高分光环,这家餐厅是如何维持着近乎完美的好评?

两道菜为何收费如此昂贵?商家的快速退款是在掩饰什么?

任何一个陷阱,都需要一个诱人的入口,这家餐厅深谙此道,它首先在公开场域为自己打造了一件刀枪不入的“合法外衣”。

最迷惑人的,莫过于那个数字化的光环,在点评平台上,4.8的高分足以让任何一个外地游客放下戒备。

至于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差评、投诉,似乎总会随着时间“不翼而飞”,只留下一个看似信誉良好的完美形象。这层数字伪装,与它在坊间的真实口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线上引流的鱼饵,则是一个标价168元的团购套餐,在公开的宣传里,这个价格显得极具性价比,像一块磁铁吸引着那些追求实惠的游客主动上门。

更厉害的是,当风波骤起,店家在公开回应中表现得理直气壮,他们坚称自己“明码标价”,甚至说“有监控为证”,试图在舆论场上抢占道德和法律的制高点,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规矩经营却无辜被网暴的形象。

这一整套操作,都是在公开视野下完成的,目的就是构筑一层坚不可摧的合法性。

然而,当游客真的被这层“糖衣”吸引进店,游戏规则就瞬间改变了,餐厅立刻收起了公开场合的那副面孔,切换到另一套专门用于私下沟通的剧本。

当杨先生到店想用那个168元的套餐时,店家一句轻飘飘的“团购过期了”就轻松作废了之前的承诺,这套路,就是典型的“诱饵失效”策略。

紧接着,当杨先生询问单点菜品的价格时,店员开始施展语言的“迷魂阵”,他们从不正面回答具体数字,而是用“不贵”、“放心吃,先吃了再说”这样的话术来安抚顾客,刻意制造出一个信息真空地带。

与此同时,环境的压迫感也开始营造起来,店员会告诉你:“国庆假期人多,再不点菜就没位置了,”这种话术有效地制造了紧迫感,让顾客在仓促和焦虑中失去冷静判断的能力,只想尽快下单。

真正的越界行为发生在点菜环节,杨先生明明只点了一道螃蟹,店家却热情地主动为他加上了蛏子,面对店家这种主动强加的行为,杨先生或许只是下意识地“嗯,就这样吧”含糊应了一声。

在店家看来,这个模糊的回应就是同意的信号,他们精准地利用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不好意思当面拒绝的心理,完成了一次“软性强卖”。

最后一步,是程序的锁定,无论你怎么问,店家都坚决拒绝在餐前告知总价或让你提前结账,他们要等到菜已上桌,你已经开吃,这“生米煮成熟饭”之后,才拿出那张让你瞠目结舌的账单,至此,整个“围猎”过程形成闭环,消费者几乎没有反悔的余地。

当杨先生将自己的遭遇拍成视频发布到网上,危机终于爆发,这时,餐厅那“双面人”的表演也达到了高潮,上演了一场公开叫屈、私下封口的滑稽双簧。

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公开澄清,而是第一时间通过私下渠道联系上了杨先生,店家提出退还400元,条件只有一个:删除引爆舆论的视频。

这番操作的动机再明显不过——用钱来平息事态,快速切断信息的传播源头,而不是真心承认错误,杨先生在收到退款后,也确实删除了视频。

可几乎在同一时间,这家餐厅对外却摆出了一副截然不同的强硬姿态,他们不仅声称自己明码标价,更有甚者,一段疑似店家人员的录音在网上流出,录音中的人语气强硬,坚称早已告知价格——螃蟹188元一斤,蛏子68元一斤。

到了10月7日,店家更是发布了一篇义正辞严的官方声明,声明里,他们全盘否认接受过任何采访,指责网传的录音是“恶意剪辑”,最后干脆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被“网络暴力”深深伤害的无辜受害者。

这场“双簧戏”的内在矛盾简直是致命的,一边是“我没错,我是清白的”,另一边却是“我给你钱,你快删帖”,这种不打自招的行为,彻底暴露了他们的心虚,也彻底点燃了公众的怒火,让精心策划的危机公关沦为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表演。

从661元的账单,到4.8分的好评,再到事后矛盾的公关。

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价格欺诈,而是一个商家在公开与私下两个维度上,娴熟切换面孔、系统化运作的欺骗模式,这种“双面”手法,比传统的“明抢”式宰客更具迷惑性,危害也更大。

这件事也给所有消费者提了个醒,在今天,网络曝光虽然成了我们维权的有力武器,但也让我们面临着新的风险——问题很容易在“私了”中被掩盖,导致根源无法被清除。

杨先生删除了视频,但这家餐厅还在那里,它的那套宰客剧本可能随时会在下一个游客身上重演,归根结底,要铲除这类现象,仅仅依靠消费者的个体觉醒和一阵风式的网络舆论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在于,市场的监管部门必须能穿透商家精心构建的“双面”伪装,看到在线上评分和线下操作之间的巨大裂痕,并进行精准、严厉且常态化的监管。

只有让这些“两面人”在阳光下无处遁形,才能真正还给大众一个干净、透明的旅游消费环境。

来源:焰墨绘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