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再喜欢热闹,不再沉迷于社交,哪怕是曾经喜欢发的朋友圈,也变成了三天可见。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说你正在经历这样的时刻?
不再喜欢热闹,不再沉迷于社交,哪怕是曾经喜欢发的朋友圈,也变成了三天可见。
他开始重拾阅读,开始每天打开英语APP,业余时间开始报班学习,开始研究如何理财,每次玩手机不是在刷小视频,而是在给自身补充能量。
一开始,大家看到了都会开玩笑的说:“装什么呢?”
后来他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身边的人从“嘲笑”变成了无形的压力。
更可怕的是,那些曾经跟自己要好的朋友,看到自己发到群里的打卡视频,不是为他加油打气,而是开始冷嘲热讽:
“你这么努力,我们还能不能跟你做朋友”
“你这么卷,我们压力好大呀”
“你默默努力就好了,下次不要发出来了”
这些刺耳的声音,就像一把无形锋利的刀,刺痛着一个人的心。
为什么向上的路,总是这么孤独?为什么努力反而跟人成了对立面?
1、你动摇的,是他们最隐秘的焦虑
每个人都想改变,可一旦别人真的付出行动,自己却迟迟停留在原地,自身的焦虑感会非常强烈。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看到朋友圈有人努力考过了某个证书,看到身边有人在工作之余进行了开源,看到有人把身材练得越来越好了。
别人的努力,像一根刺,扎破了你们精心维护的舒适区。别人每进步一分,你只会觉得他人抛下了你,变得越来越好,于是心里有一种声音:“为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
这种心理机制,在管理学中被称为“螃蟹效应”。
一筐螃蟹,不必盖上盖子,因为没有一只螃蟹能爬出去。
每当有螃蟹试图向上爬时,其他螃蟹就会用钳子把它拽下来。我们身边,也存在着无数双看不见的“钳子”。
他们害怕你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成果,于是在你真正认真对待时,会想尽办法阻拦你。
可若你失败了,别人不会宽慰你,只会幸灾乐祸地告诉你:“你看,努力没有意义”。
这其实是,你的努力,刺痛了他人摸鱼的不适感,而解决焦虑最快的方式是:你变回原来的模样,回到甘于躺平、摸鱼的日子。
2、你成了众矢之的“叛徒”
我们都要明白,我们是一样怎样的人,才会吸引怎样的人。
当你习惯了稳定的工作模式,工作强度,思维方式,一旦你转换“游戏规则”,改变了行为模式,就会成为周围人群攻的对象,因为你成了一个“叛徒”。
背叛的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个彼此心照不宣的“平庸同盟”。
在这个同盟里,大家默契地遵守着同样的生活节奏:工作完成就好,不必追求完美;学习应付就行,无需真正深入;人生最大的快乐,当然要及时行乐。这个同盟不需要书面契约,却对你有着强大的约束力。
而你,却用行动撕毁了“契约”。
电视剧《平凡的荣耀》里有个经典场景:新人孙弈秋凭借惊人努力即将拿下重要项目,部门里的“老前辈”却集体施压,暗示他“要懂得规矩”。
这规矩是什么?是资历排序,是论资排辈,更是“年轻人不能太冒尖”的潜规则。
这种规则的残酷在于:它不需要明确的制裁,只需要无处不在的冷落、微妙的眼神和传播的流言,就足以让大多数试图突围者退回原地。
3、如何守护向上的决心?
当我们决心改变时,该如何应付无处不在的“拉力”?是对抗,是告别还是妥协。
第一、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不解释、不辩解,一些刺耳的声音,终究会喧哗过后,让海平面归于平静。
就好像你越是跟对方解释,自己为什么想要努力,是对于未来生活的无力,在对于眼里,他只是想消除让他焦虑的源头,而你就是那个源头。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平庸。”
所以与其争辩,不如回归自身,毕竟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是自己怎么活,怎么过,太在乎别人怎么想,只会让自己心累而不自知。
第二、不必让全世界都知道
无论是你减肥也好,学习也罢,赚钱也好,不必事事告诉他人你的状态,你的人生进度,而是永远一个人默默执行。
少了他人的关注,就会少一些流言蜚语。
没有人希望你比他人过地好,你努力不努力需要装给他人看,你幸福不幸福终归也是自己怎么过。
所以安静变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就好,你无需告诉全世界。
第三、寻找同路中人,一起向上
想要更好的改变,就要有一个一起拉着你往前走的人。
在你掉队时,无数次地提醒你,赶紧跟上。在你有些成就时,对方会为你鼓掌。
真正想要变好的人,从不会吝啬给他人鼓掌,而从他们身上,你也会看到努力不仅不可耻,反而值得尊敬;你会找到方法论上的指导,更获得精神上的共鸣。
第四、用看得到的成果,让他人刮目相看
真正的改变是在悄无声息改变之后,能让他人一眼就看出你的变化。
无论是技能的提升、收入的增加,职位的晋升,在无形之间,就会让他人高看你一样。
同时也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在这个成天把“躺平”挂在嘴边的时代,选择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你不需要变得多好,但只要你有所行动,就相当于是在对一潭死水地生活进行对抗,也绝不妥协于自己只能如此而已。
以上共勉!
来源:一家的深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