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横扫衣食住行,涉案金额高达上亿元,为何还有人不断买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7:41 1

摘要: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超市货架上拿起“老干妈”,回家拆开尝一口却满是怪味,仔细看包装才发现,“陶华碧”变成了“陶碧华”。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超市货架上拿起“老干妈”,回家拆开尝一口却满是怪味,仔细看包装才发现,“陶华碧”变成了“陶碧华”。

网购的“金典牛奶”,喝到嘴里发涩,瓶身小字竟是“全点牛奶”,甚至花大价钱买的“海外代购”奢侈品包,背了没几天就脱线,鉴定后才知是“高仿 A 货”。

如今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已达世界第二,“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假货却成了挥之不去的顽疾。

从几块钱的日用品到上万元的奢侈品,假货几乎无孔不入,更可怕的是,有些假货成本不到 50元,售价却敢标800元,涉案金额高达上亿。

即便如此,仍有消费者前赴后继购买,有人因此住院,有人亏得血本无归。

假货早已不是偶尔撞见的小概率事件,而是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日用品和食品领域,堪称“隐形杀手”。

浙江杭州就发生过一起真实案例,一名男子给自己上小学的儿子购买了一箱牛奶,明明是大品牌,而且还在保质期内,看着包装和平时喝的一模一样。

可买回家之后,孩子喝了一盒,不仅觉得有一股怪味,而且身上还开始过敏出疹子,这个时候才发现牛奶已经严重变质。

这样的山寨食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老干妈”变成“老干娘”,“康师傅”写成“康帅傅”,“六个核桃”换成“六个核弹”,甚至连儿童零食都难逃毒手。

日用品领域更夸张,湖南当地的市场监管局就查处了一个生产山寨洗衣液的团伙。

小作坊把那些假冒伪劣的产品,装在仿“蓝月亮”的瓶子里,贴上伪造标签后,在对外售卖。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蹭流量”假货,某网红品牌的“玻尿酸面膜”火了,立马出现“玻尿算面膜”。

某明星推荐的“益生菌”卖断货,山寨版“益生茵”就冒出来,这些假货靠着“谐音字”“相似包装”蒙骗消费者,尤其是老人和不仔细看标签的人,很容易中招。

假货之所以屡禁不止,核心原因就是暴利,成本20的套头衫,可以卖500元,50的卫衣,摇身一变就卖800块。

南京警方就捣毁了一个利用直播带货的犯罪集团,他们专门售卖假冒国际潮牌服饰,现场直接发现了30多万件假货,涉案金额高达2亿。

这个团伙就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因为大家都觉得高价买的就是正品,正因为有这种以价格高低论真假的情况,给了这些商家有机可乘。

更黑心的是有些商家直接“真假混卖”,他们把正品和假货放在一起卖,消费者花正品的钱,收到的却是假货。

还有人打着“海外代购”“内部渠道”的旗号,说能拿到打折正品,其实卖的全是高仿。

很多人纳闷,明明知道低价“名牌”可能是假货,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买?其实是商家抓住了这些心理陷阱,让消费者“主动跳坑”。

其中最容易上当受骗就是老人,因为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贪小便宜,辨别力差,极易中招。

很多老人应该都买过山寨货,主要原因就是没注意看包装,觉得价格便宜划算,而这些山寨货往往存在健康隐患。

还有就是年轻人的虚荣心作祟,大家都想着花小钱装体面,想背名牌包,但正品太贵,所以只能买假货。

不仅如此,很多人买到假货后,会想才几十块钱,而且维权太麻烦,这种想法反而让商家更嚣张,正是这种忍忍算了的心态,让假货商家有恃无恐。

最后想说,假货之所以能横行,不仅是商家黑心,更是因为有愿意买单的消费者。

如果我们都能拒绝 “高仿山寨”,多支持正品,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健康和权益,还能让“中国制造”摆脱“假货标签”。

毕竟花小钱买假货,看似划算,实则是在为健康和市场秩序买单,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来源:畅聊情感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