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原本冬春高发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提前流行,且来势汹汹。医院儿科门急诊及住院部数据显示,发热、咳嗽、喘息的低龄宝宝(部分年长儿也受影响)数量显著上升,住院患儿核酸检测中约40%为RSV感染,稳居呼吸道病原体首位!这个被称为儿童呼吸道“隐形杀手”的病毒
近日,原本冬春高发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提前流行,且来势汹汹。医院儿科门急诊及住院部数据显示,发热、咳嗽、喘息的低龄宝宝(部分年长儿也受影响)数量显著上升,住院患儿核酸检测中约40%为RSV感染,稳居呼吸道病原体首位!这个被称为儿童呼吸道“隐形杀手”的病毒,正以“流行期提前、感染率上升”的态势,成为家长们不得不面对的健康挑战。
什么是RSV?
RSV是一种可感染人呼吸道的RNA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类似感冒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表现为较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它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毒病原,对6月龄以下婴儿、早产儿、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孩子威胁最大。
有什么症状
不同的孩子症状不一定相同,年龄越小越需警惕重症。
1.<2岁宝宝(尤其6月龄以下),除发热、鼻塞流涕,需警惕3类重症信号:
呼吸异常:呼吸急促(小月龄>60次/分、1岁内>50次/分、1-2岁>40次/分),吸气时锁骨上窝、肋骨间、胸骨上窝凹陷,鼻翼扇动。喘息与咳嗽:阵发性连声咳,喉咙发“喉鸣”或“喘鸣”,吃奶因呼吸费力中断其他:精神差、嗜睡、拒奶、尿少(提示脱水),严重时嘴唇发紫、心率超160次/分。2.>2 岁儿童:多为轻症,易与感冒混淆:
多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比如鼻塞、流涕、轻微咳嗽、低热,部分可能出现声音嘶哑、支气管炎,发展为重症的概率较低。但如果孩子有哮喘、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仍需警惕下呼吸道感染风险。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RSV 感染与普通感冒、流感等症状相似,若孩子在流行季节出现咳嗽、喘息,尤其是婴幼儿,务必及时到医院做专项检查(如鼻咽拭子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确诊。
如何治疗和预防
01
科学用药
抗生素治不了RSV:RSV是病毒,抗生素无效,盲目用会增加副作用;别依赖抗病毒药:仅α干扰素等广谱药可辅助使用,需医生评估后用,不能自行买。根据指南推荐,早产儿(≤32周)、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危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注射尼塞韦单抗(长效单克隆抗体),单剂次就能提供长达5个月的保护,显著降低住院率和重症率。02
有效护理
1、发热护理:勤测体温,低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贴、泡脚、温水擦拭身体等),高热时及时退热药对症处理(有高热惊厥史的儿童根据自身情况及早给予退热药对症,以免出现抽搐)。2、缓解鼻塞:生理盐水滴鼻/喷鼻,再用吸鼻器轻轻吸出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3、合理喂养:少量多次喂奶或喂水,避免脱水,吃奶时抬高头部减少呛咳;4、监测血氧: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慢性心肺疾病的娃,建议用指脉氧仪监测血氧,以便早期识别疾病是否加重。03
提前预防
环境管理: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流行季别带娃去商场、游乐场等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个人卫生:家长和娃都要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搓20秒以上),接触娃前务必清洁双手;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陪护管理:3月龄内宝宝的RSV感染,多由家人传播,建议固定陪护人员;家人若感冒、咳嗽,立即与娃隔离,避免亲密接触。其他: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母乳中的抗体能增强免疫力)、避免娃接触二手烟(会加重气道损伤,增加感染风险),也是简单有效的预防手段。来源:游研星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