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校园里重现欢声笑语,但人群密集的教室、餐厅、宿舍等,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校园里重现欢声笑语,但人群密集的教室、餐厅、宿舍等,也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
这不,最近,办公室就有同事周末带着孩子跑了半天医院,背后“元凶”就是凭借“传播力强、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的特点,成为“肠胃刺客”的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潜伏期为12~48小时,症状表现上,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表现为腹泻,部分伴有发热、头痛、乏力。
多数患者2~3天自愈,但婴幼儿、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可能因脱水引发严重并发症。
那么,病毒是如何“潜入”人们身体的呢?
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感染者粪便或呕吐物排出,污染食物、水源或物体表面。若未洗手直接进食,病毒经口腔进入消化道。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者或其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玩具、餐具等,再触摸口鼻导致感染。
校园中,共用餐具、共用毛巾等行为的感染风险极高。
飞沫/气溶胶传播
患者呕吐或腹泻时,病毒随飞沫扩散至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沉降在桌面、地面后,他人接触后触摸口鼻即可感染。
食源性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生冷食物,如未煮熟的贝类、生腌海鲜、未洗净的蔬果是重要途径。
水源性传播
饮用被污染的井水、自来水或桶装水,可能导致大规模感染。
不过,尽管病毒来势汹汹,在感染后,也不要慌张,教你四步“精准阻断”。
第一步:及时隔离,切断传播链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让其居家休息,最好单独居住一个房间,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
在处理孩子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时,务必做好防护措施。
佩戴好口罩、手套,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蘸取含氯消毒液,完全覆盖污染物,小心清除干净。
清理的污染物在放入垃圾袋中密封后,还要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再扎紧袋口丢弃。
污染的衣物、床单等,应立即更换,并进行消毒。
第二步:密切观察,评估病情
在隔离期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体温正常,呕吐和腹泻次数逐渐减少,说明病情在好转。
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立即送医:
精神状态差,嗜睡或烦躁不安;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且难以降温;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和饮水;
腹泻严重,大便次数多、量多,伴有明显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
第三步:合理补液,预防脱水
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呕吐和腹泻容易导致身体脱水,要做好及时补液。
轻中度脱水时,可以采用口服补液的方法,也可以自制补液饮品,如将1份苹果汁与1份水混合,或者煮一些清淡的米汤,加入少量盐,让孩子饮用。
重度脱水需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第四步:调整饮食,促进恢复
在孩子患病期间,饮食调整也非常重要。
急性期:此时孩子的胃肠道功能较弱,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可以采用BRAT饮食,即香蕉+米粥+苹果泥+吐司。
香蕉富含钾元素,有助于补充因腹泻丢失的电解质;米粥容易消化,能提供一定的能量;苹果泥含有果胶,有收敛作用,可减少腹泻次数;吐司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
同时,要避免给孩子食用乳制品、高脂食物、高糖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随着孩子症状的逐渐缓解,胃肠道功能也在慢慢恢复。此时可以逐步添加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蒸蛋羹、软面条、瘦肉粥等低纤维食物。
对于婴幼儿,如果之前是母乳喂养,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可以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肠道负担。
科学预防
诺如病毒尽管传播力强,只要科学预防,有希望将其“拒之门外”。
在个人卫生上,七步洗手法是关键,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重点清洁指缝、甲缝等部位。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口鼻,咳嗽时注意使用纸巾遮挡。
饮食上,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彻底加热,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同时,通过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从细节处筑牢防护墙,让病毒无处可侵!
说明:文字原创,部分图片由AI生成。
来源:游研星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