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企,找到新的印钞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7:17 1

摘要:2025年上半年刚过,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的总金额就快摸到660亿美元了——这个数几乎跟2024年一整年的交易总额打平,其中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就有16笔。搁在五六年前,谁能想到中国创新药企能在全球市场闹出这么大动静?以前总被人吐槽“只会做仿制药”的本土药企,

2025年上半年刚过,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的总金额就快摸到660亿美元了——这个数几乎跟2024年一整年的交易总额打平,其中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就有16笔。搁在五六年前,谁能想到中国创新药企能在全球市场闹出这么大动静?以前总被人吐槽“只会做仿制药”的本土药企,现在靠一种新玩法,实实在在找到了能持续造血的“新印钞机”,就是以License-out(对外授权)为核心的BD(商务拓展)模式。

可能有人对这个规模没概念,咱们拿2024年的数据对比下:全年中国医药BD交易总额直接飙到640.8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光出海交易就占了577.5亿美元。不管是恒瑞医药一年签下两笔超10亿美元的合作,还是三生制药靠一笔交易拿到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纪录,这些真金白银的成绩都在说明一件事:中国创新药要赚钱,不用非得等产品正式上市、铺到医院药房里。

从“卖青苗”到“分蛋糕”,玩法早变了

一说起创新药对外授权,不少人还停留在“卖青苗”的老印象里:早几年国内药企研发能力弱,常把核心产品的海外权益一次性卖给跨国药企,就拿一笔不多的首付款,后面产品在海外卖得再火、赚再多钱,都跟自己没关系。但现在的BD模式早不是这样了,中国药企已经从“单纯卖权益的”变成了“跟外企一起分长期收益的”。

就说恒瑞医药吧,它的转变最有代表性。从2018年到2024年,这家龙头企业一共完成13笔对外授权交易,涉及16个新药分子,潜在总交易额大概140亿美元。2025年更是动作不断,3月跟默沙东合作脂蛋白(a)口服药项目,7月又和葛兰素史克牵手,这两笔交易的潜在收益都很可观。更关键的是合作模式——恒瑞用了“NewCo(新公司)”模式,不只是拿首付款,还能通过持股、分阶段收款和销售分成,一直参与产品上市后的全球利润分配。这种深度绑定的玩法,相当于把“一锤子买卖”变成了“长期合伙”。

三生制药跟辉瑞的合作更能说明问题。它把自己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项目授权给辉瑞,光首付款就拿了12.5亿美元,后续辉瑞会负责推进全球III期临床试验,而三生还保留了相应权益。简单说就是“你出钱出力推进研发,我享受长期收益”,彻底改了以前“卖完就不管”的被动局面。

现在的BD合作早不是简单的“卖权益”,而是把价值分割做得更细了。企业能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分区域授权、单适应症合作、共同开发等多种方式。比如有的企业只把某个药在欧洲的权益授权出去,保留中国和美国市场;有的只授权肿瘤领域的应用,其他治疗领域自己留着。这样既盘活了手里的资产,又没丢核心利益。

为啥全球巨头都来中国“扫货”?

中国BD交易能这么火,本质是供需两端刚好对上了。全球医药行业现在正面临一个大问题——“专利悬崖”。2023年到2028年这几年,原研药专利到期带来的市场缺口高达3540亿美元,这占了2022年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32%。专利一旦到期,仿制药就会大量涌入,原研药的销售额往往第二年就跌超60%,巨头们急着找优质的创新资产填补自己的管线空白,不然营收就会断崖式下跌。

而中国创新药刚好接住了这个需求。经过十年发展,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的比例已经超过20%,2024年本土企业活跃的研发管线数量更是达到3575个,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了全球第一。更关键的是,中国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小核酸这些前沿领域已经形成了优势,全球60%-70%的新ADC项目都在中国——这就像别人缺零件,咱们刚好能造出高质量的零件,自然成了香饽饽。

早几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传奇生物的CAR-T产品西达基奥仑赛,就用扎实的临床数据证明了中国创新药的实力。现在全球巨头都明白,想在热门领域布局,绕不开中国药企。对他们来说,通过授权引进中国创新药,既能丰富自己的管线,又能应对专利到期的风险,甚至还能提升自己的市值,简直是一举多得。

除了供需匹配,政策和资本的支持也让中国创新药更有吸引力。国内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缩短了上市时间,以前一个新药要等五六年才能上市,现在快的话两三年就能落地;专利链接制度保障了创新的回报,避免仿制药提前抢市场;医保谈判也打开了本土市场空间,让药企不用只盯着海外。还有港交所18A规则、科创板这些融资渠道,让药企能放心投钱搞研发——这些因素加起来,才造就了“中国创新药性价比高、临床价值硬”的口碑。

不只是赚钱,更是破“双十魔咒”的利器

创新药研发有个出名的“双十魔咒”:要花十年时间、十亿美金,最后还不一定能成功。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单靠自己的资金撑过这么长的研发周期,几乎不可能——可能药还没研发成功,公司现金流就断了。而BD模式刚好成了破解这个魔咒的钥匙。

百利天恒的经历就很典型。2023年底,这家企业跟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双抗ADC药物的授权合作,2024年上半年就拿到8亿美元款项,直接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685.19%。这笔钱不仅缓解了现金流压力,还能投到新的研发项目里,相当于“用一个项目的钱,养多个新项目”。还有康宁杰瑞,2024年三笔合作带来的潜在收益超125亿元人民币,也为它搭建全球研发网络提供了资金支持。

对大企业来说,BD模式是提升研发效率的好办法。研发投入本来就是“无底洞”,恒瑞医药每年的研发费用都以十亿为单位,通过对外授权,既能分摊研发风险——万一项目失败,损失不是自己一家担,还能借助跨国药企的全球资源,让产品更快在海外上市。更重要的是,授权带来的资金能反过来补贴研发,形成“研发出成果—授权拿资金—再投入研发”的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对BD能力的认可,更让这个循环转得更快。现在一级市场(比如VC/PE)和二级市场(股票市场)都更看重有“出海”潜力的创新药企,只要有优质的BD交易,往往能直接推高企业估值。比如招银国际,就因为三生制药跟辉瑞的合作,把三生的目标价从28.32港元上调到37.67港元——这种资本反馈又能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正向循环。

热潮之下,这些隐忧要警惕

虽然BD模式现在很火,但行业里也有不少冷静的声音。最受关注的就是“摘青苗”的风险——要是太早把核心资产授权出去,等后面产品在海外大卖,会不会后悔当初卖便宜了、错过更大的收益?还有人担心,海外市场的政策壁垒和地缘政治因素,会不会让出海之路不好走?比如有的国家可能对中国创新药设置额外的审批门槛,或者因为政策变动影响产品销售。

其实这些担忧,刚好指向了BD模式的核心逻辑:临床价值才是硬通货。海外监管机构不会因为是中国的药就拒绝,只要药物有突破性疗效,能解决现有治疗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肯定能通过审批。至于政策壁垒,反而会加速行业分化——淘汰那些没核心技术、只靠“蹭热点”的项目,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而“摘青苗”风险,本质是企业对自己产品价值的判断问题,现在的合作模式早允许企业保留核心权益,只要产品足够硬核,完全能在合作中掌握主动权。

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重交易、轻研发”的倾向。有些企业可能会沉迷于短期交易收益,把精力都放在跟外企谈合作上,放松了对原创研发的投入。但从恒瑞、信达这些龙头企业的经验来看,BD能力的根基永远是研发实力——没有扎实的管线储备和临床数据,再高明的商务谈判也无济于事。2024年全球首创(FIC)药物中国已有120个,占比突破30%,正是这些硬核成果撑起了BD交易的底气。

还有对“过度依赖”的警惕。BD模式本质是研发成果的价值兑现方式,而不是创新的目的。如果企业只靠授权别人的管线过日子,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平台,比如没法持续开发新的ADC药物、双抗药物,终将在竞争中掉队。真正的强者应该是“研发+BD”双轮驱动,既要有能拿出手的原创成果,又要有把成果转化为收益的商务能力。

未来:从“卖产品”到“造平台”

BD模式的爆发,其实是中国创新药产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缩影。十年前,我们还在追赶全球研发潮流,别人做什么药,我们跟着做;现在,在ADC、双抗等领域,中国已经能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领先。2025年上半年,双抗/多抗、GLP-1受体激动剂和ADC药物已成为中国药企出海的新增量引擎,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全球医药产业的分工格局。

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产品的比拼,而是技术平台的较量。能持续产出全球首创(FIC)、同类最佳(BIC)药物的平台型企业,才会成为全球合作的香饽饽。就像ADC领域,中国之所以能占据全球大半江山,正是因为在抗体筛选、偶联技术等平台建设上走在了前面——有了好的平台,就能批量开发出优质新药,而不是靠单个产品“碰运气”。

从产业生态来看,BD模式正在推动中国创新药融入全球体系。海外合作带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经验、全球商业化网络和合规能力。比如通过跟外企合作,中国药企能更快熟悉美国FDA、欧洲EMA的审批规则,以后自己推动产品出海会更顺利。这种“创新—出海—再创新”的循环,正在让中国从全球医药市场的“参与者”变成“策源地”。

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波热潮带来的好处很实在。企业研发投入有了回报,就更有动力开发新药,尤其是针对癌症、罕见病这些难治疾病的药物;全球合作加速了药物上市,国内患者能更快用上国际前沿疗法,不用再等几年“时差”;医保资金也能更高效地投入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药,避免浪费在疗效不明确的药物上,形成“患者受益、企业发展、医保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中国创新药企的“新印钞机”,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研发实力、商业智慧与全球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仿制药大国”到“创新药强国”,这条路上没有捷径,但BD模式的崛起,无疑让中国药企的奔跑速度更快了。未来5-10年,当全球医药版图重新划分时,或许会有更多“中国名字”出现在核心玩家列表里——这不是空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来源:侠骨cA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