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华尔街投行杰富瑞的首席经济学家Thomas Simons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深思。他警告说,美国劳动力市场已经显现出两个危险的信号:年轻人劳动参与率下降和中高龄专业人士失业率上升。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揭示了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
华尔街警报与A股启示
最近华尔街投行杰富瑞的首席经济学家Thomas Simons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深思。他警告说,美国劳动力市场已经显现出两个危险的信号:年轻人劳动参与率下降和中高龄专业人士失业率上升。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揭示了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
一、轮动行情的本质
传统观点认为行情轮动要么是缺乏流动性,要么是市场分歧。但2024年9月以来的这波行情完全颠覆了这一认知。现在的市场既不缺流动性,也不缺共识,而是因为程序化交易改变了游戏规则。
机构投资者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声东击西"战术,转而采用"首战即终战"的模式——一次性ALL in。这种变化导致热点发酵速度前所未有地快,持续时间却大幅缩短。就像Simon观察到的美国就业市场变化一样,表面的稳定掩盖了内在的结构性转变。
二、牛市中的残酷真相
很多人以为牛市就是闭着眼睛买都能赚钱。但数据显示,"9.24"行情启动一年后,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仍有三分之一是下跌的。这与美国劳动力市场中年轻人和中高龄专业人士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整体向好不代表每个群体都能受益。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媒体开始疯狂报道某个热点时,股价往往已经飞起来了。这不是巧合,而是程序化交易时代的新常态——信息传播速度远超从前,留给散户的反应时间几乎为零。
三、破解机构行为密码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的经验是:与其追逐热点,不如研究资金行为。任何好股票都会面临资金的蜂拥而上,关键在于识别大资金的动向。
巴菲特2023年的股东信给了我很大启发。他在信中详细讲述了如何用7年时间以每股3.25美元的成本买入可口可乐股票。即便是价值投资的典范,也极其重视成本控制。
我发现机构投资者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就是在某个狭窄区间内反复震荡以降低成本。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模式。"四方科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图中橙色柱体显示的是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数据。可以看到在股价启动前,"机构库存"数据就已经开始活跃了。这正是机构在做成本的典型表现。
四、小盘股的生存法则
即使是纯粹的概念炒作也遵循这一规律。"川大智胜"在第一个涨停板前就已经显示出机构资金活跃的迹象:
相比之下,"华统股份"则因为缺乏机构做成本的过程而表现平平:
五、从华尔街到A股的启示
回到开篇提到的华尔街警告。Simon指出年轻劳动者和年长劳动者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这正是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样地,在A股市场中不同类型的资金行为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在这个量化交易主导的时代,理解数据背后的行为逻辑比追逐热点更重要。就像Simon建议密切关注特定人群的就业状况一样,我们也应该关注市场中不同类型资金的行为特征。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内容均为个人研究心得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提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所得。若相关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本人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或提供个股推荐服务,谨防冒名诈骗。
来源:三观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