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高院驳回上诉时,连理由都没给太多缓冲。建浩公司汇丰账户里的18亿美金,不是暂时冻结,是要冻到杭州那边的诉讼出结果,期间还得每周提交账户流水明细。起诉的宗继昌一行人,除了要21亿信托权,还要求公开娃哈哈早年海外资产的处置记录,明摆着要把老底翻出来。宗馥莉团队
宗馥莉接盘娃哈哈就陷死局?18亿被冻+家族反目,新品牌遭99%经销商抵制!
家人们谁懂啊!宗庆后前脚走,宗馥莉接掌娃哈哈的首月就踩雷,香港高院的裁定书直接把她钉在被动位,这开局比开盲盒开到烂卡还糟心!
香港高院驳回上诉时,连理由都没给太多缓冲。建浩公司汇丰账户里的18亿美金,不是暂时冻结,是要冻到杭州那边的诉讼出结果,期间还得每周提交账户流水明细。起诉的宗继昌一行人,除了要21亿信托权,还要求公开娃哈哈早年海外资产的处置记录,明摆着要把老底翻出来。宗馥莉团队私下跟媒体吐槽,五项上诉理由里连“程序瑕疵”都提了,结果全被法官否了,现在连律师费都烧了快8000万港币。
“娃小宗”刚官宣那周,经销商群里直接炸了锅。浙江一个做了15年的经销商截图发朋友圈,说区域经理逼他订50万货,他直接回“卖不动,订了也是压仓库”。后来才知道,不是经销商故意对着干,娃哈哈食品公司去年想给“娃小宗”用老产品线,发现连“AD钙奶”的副商标都没法授权——1996年跟达能签的合资协议里,明确写了“商标使用权仅限合资公司”,2007年仲裁后虽然拿回所有权,但387件商标里有126件还在国资委备案,转移时被查出“评估价低于市场价30%”,直接被叫停。
上海工厂的“沪小娃”桶装水更绝,上市前没做任何预热,突然在长三角200多个社区铺货,瓶身上印的生产地址还是娃哈哈老厂。有内部员工透底,负责“沪小娃”的团队里,三个核心都是宗伟的老部下,连宣传语“同宗同源”都是宗伟亲自定的。更有意思的是,“沪小娃”的定价比娃哈哈桶装水低2块,还送饮水机清洗服务,明摆着抢市场。
宗馥莉往“宏胜系”挪资产那波操作,当时没少遭内部质疑。2024年2月,娃哈哈电商部整个被划到宏胜旗下,原来的负责人李姐干了8年,转岗时连补偿都没谈拢,直接辞职了。还有供应链上的事儿,之前娃哈哈的纸箱都是从浙江本地厂采购,后来全换成宏胜参股的企业,成本每箱涨了1毛5,生产部的人提意见,结果被调去管仓库。7月那封匿名举报信,据说就是几个老员工联合写的,列举了17条“利益输送”证据,可惜最后没下文。
“凝香乌龙”上线时,不少网友晒图吐槽包装像“三无产品”。其实这款茶的配方是从台湾找的团队做的,茶多酚含量比东方树叶高10%,但定价贵了3块。有便利店老板说,摆了两周只卖出去6瓶,反观隔壁东方树叶每天能卖20多瓶。更尴尬的是,“娃小宗”的旗舰店开业半个月,粉丝才1万多,连KELLYONE当年的零头都不到——要知道2016年KELLYONE刚出时,光预售就卖了500万瓶,最后下架是因为渠道商囤货太多,临期品堆了半个仓库。
经销商的不满早不是秘密了。去年开经销商大会,宗馥莉团队直接在现场公布“淘汰名单”,年销300万以下的直接清退,现场就有三个老经销商拍桌子离场。有个江苏的经销商算过账,娃哈哈的饮料毛利润10%,扣掉仓储、物流,净利润也就2%,现在推“娃小宗”还要自己掏腰包做试饮活动,卖一瓶才赚3毛钱,谁愿意干?更让他们不爽的是,宏胜系的经销商拿返利比他们多5个点,同样卖100万货,人家能多赚5万。
宗馥莉想把娃哈哈改成“自己的公司”,这心思谁都看出来了。但她忘了,娃哈哈不是光靠钱堆起来的——当年宗庆后跑遍全国300多个县城,跟经销商喝出来的信任,不是换几个管理层、搞个新品牌就能替代的。现在遗产官司没头绪,商标问题卡脖子,内部又有宗伟盯着,经销商还不配合,这盘棋她要是再走错一步,可能真就把父辈的心血搭进去了。
你们身边还有人买娃哈哈的饮料吗?觉得“娃小宗”能火起来不?评论区说说看法。觉得这事儿值得关注的,别忘了点赞转发,关注我,后续带你们看这场家族企业接班战的最新进展!
来源:牛奶可可de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