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看到一件羽绒服出现在巴黎时装周官方日程,我第一反应是惊讶,第二反应是质疑。惊讶在于中国户外保暖单品第一次以“高端时尚”的姿态被放到国际秀场;质疑在于,这背后的技术与价值,是否真能支撑起“奢侈品”的溢价。前几天我朋友小李在北京SKP的高梵快闪店试穿了那款
把体感升温2.5°C的鹅绒服,值不值得花上万元?高梵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背后
说实话,看到一件羽绒服出现在巴黎时装周官方日程,我第一反应是惊讶,第二反应是质疑。惊讶在于中国户外保暖单品第一次以“高端时尚”的姿态被放到国际秀场;质疑在于,这背后的技术与价值,是否真能支撑起“奢侈品”的溢价。前几天我朋友小李在北京SKP的高梵快闪店试穿了那款法式截短的羊毛轻壳5.0,她说外观精致、肩线好,穿上去比她那件便宜羽绒服显瘦很多,但当她摸到面料时也在想,这样的设计值不值那个价,尤其是对通勤和出差频繁的都市人来说,性价比很关键。
深入看你会发现,高梵把话题拉回到原料和工艺上来,这并不是空口号。品牌强调在匈牙利有专属鹅绒基地,从种鹅培育到绒毛分级都可控,所谓“飞天绒皇”宣称高蓬松度、低残脂和1000+清洁度,且与中科院合作的“中科蓄热里”能让体感升温2.5°C,这些技术性描述听着有分量,但说白了,消费者能直接感知到的还是穿着的轻薄度、保暖性和是否有异味。有人因为“填充量大”误认为更暖,有人因为“羽绒来源”买得更安心,这中间的认知落差正是品牌需要用透明化数据去弥补的。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品牌故事”买单,我邻居王姐去年在某电商节买过一件号称“高填充力”的羽绒服,穿了两季就发现钻绒、袖口走形,洗一次后异味加剧,反而觉得被“概念”割了韭菜。相比之下,我认识的摄影师赵先生在山里工作常年穿着一件德国工艺充绒、表面有4级防泼水处理的中端羽绒外套,耐用又好打理,他觉得用起来更值。因此,品牌能进巴黎是加分,但不该成为决定性买点,实际的面料克重、针脚工艺、无缝充绒技术和面料的耐候性才是日常体验的关键。
说到选购,我不是专家,但这些年给家人和朋友挑外套的经验告诉我,可以多问几个实在的问题:试穿时感受重量和活动自由度,而不是盯着标签上的填充克数;问清楚填充绒的产地和分级标准,看看是否有第三方认证或可追溯编号;了解面料的防泼水等级和无缝充绒技术,真正决定的是穿几年和维护成本。保养上也别忽视,羽绒忌长时间压缩,存放要干燥通风,清洗最好按说明或送专业干洗,几条看似简单的保养建议,往往能把“看上去很值”的衣服变成真的耐穿。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分辨品牌故事与科技成色之间的差距。中国品牌像高梵走向世界,代表的是供应链升级和设计话语权的提升,但市场也会催生大量跟风产品和营销噪音。未来两年我觉得会出现两条并行趋势:一方面是更多具备研发与可追溯体系的本土品牌在国际舞台获得认可,另一方面是中低端市场涌入大量概念化包装的快消羽绒服,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将成为决定性资产。对于追求长期使用价值的都市中产,理性选择和长期维护比追逐一次秀场曝光更重要。
最后,给想买高端鹅绒服的你一个相对实操的建议:别只看“轻薄”“保暖”的单句宣传,多在实体店试穿同类款式比较重量与活动感,询问产地与分级证书,关注面料的耐候性和缝制工艺,买之前心里想好你会用几年、在什么场景里使用,这样就能把“投资一件外套”的想法变成真实收益。说到底,我觉得花多少钱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件衣服会不会在未来三年里频繁出现在你的衣柜和旅行箱里。
你最近有没有因为一件羽绒服做过让自己后悔或特别满意的决定?说说你的经历和理由,大家一起交流一下选购和保养的实战经验吧。
信息来源:Vogue Business《中国鹅绒服白皮书》;高梵公开资料
来源:优雅海洋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