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包还是太权威了!”一句赞叹道出了豆包P图功能的走红密码——只需简单指令,便能将校园梧桐叶的光斑、食堂热汤的雾气等平凡青春瞬间,打造成氛围感十足的“大片”。但热潮背后,质疑声同样清晰:有人不满“盗用实地拍摄背景换脸即出片”的投机取巧,有人困惑“私享即可的虚假
□方鑫慧 (安庆师范大学)
“豆包还是太权威了!”一句赞叹道出了豆包P图功能的走红密码——只需简单指令,便能将校园梧桐叶的光斑、食堂热汤的雾气等平凡青春瞬间,打造成氛围感十足的“大片”。但热潮背后,质疑声同样清晰:有人不满“盗用实地拍摄背景换脸即出片”的投机取巧,有人困惑“私享即可的虚假修图为何要公开发布”,更有人直言对千篇一律的AI生成内容早已视觉疲劳。这场围绕技术与青春的讨论,实则叩问着数字时代的核心命题:当AI简化了表达门槛,我们该如何平衡技术便利与青春叙事的真实价值?
技术本无偏向,它最初是激活青春记忆的“放大器”。豆包P图的走红,本质是精准击中了年轻人对青春质感的表达需求——那些被步履匆匆忽略的日常碎片、平凡瞬间,经由AI调整光影、优化氛围,重新焕发出诗意。这并非对真实的篡改,而是用技术唤醒人们对青春细节的感知:有人用豆包修复毕业旧照,让模糊的笑脸重获清晰;有人用它还原校园晚霞,让褪色的记忆重现光彩。此时的AI,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情感纽带,让青春记忆有了更鲜活的呈现载体。
可当技术门槛持续降低,它逐渐异化为消解真实价值的“模糊镜”,“轻量产出”与“深度付出”的矛盾率先凸显。有摄影爱好者吐槽,自己为捕捉校园晨雾连续一周早起蹲守光线,后期精修数小时的作品,却被人用豆包截取背景、替换人脸后当作“原创”发布。这种“搭便车”式创作,本质是用技术便捷抹去了创作背后的劳动价值——正如Getty Images起诉Stability AI非法使用1200万张版权图训练模型所揭示的:AI生成从非“无中生有”,其素材源头藏着无数人的智力与体力投入。更关键的是,它正在弱化青春叙事的内核:青春的质感从不在滤镜的精致度里,而在为记录社团活动熬夜调试设备的专注中,在为呈现科研日常反复沟通的真诚里,这些“看不见的付出”,才是青春最珍贵的底色。
矛盾进一步升级,当批量复制替代个性表达,视觉疲劳与“虚假繁荣”便成了必然结果。抖音上有网友直言:“光滑美女、宫崎骏风格的AI图已经看吐了”,只因某类风格一经流行便被无限复制,从新鲜迅速沦为腻烦。这种疲劳的根源,是AI生成的“伪质感”取代了真实体验的独特性。越来越多人陷入“表面精致”的陷阱:为了照片“有故事感”,刻意摆拍不真实的场景;为了迎合网络审美,用滤镜掩盖青春本真的瑕疵。有学生坦言,自己发布的“图书馆学习大片”,是摆拍十分钟、修图两小时的“假象”,真实的学习状态远没有那么“岁月静好”。这种“滤镜青春”不仅背离了记录生活的初衷,更会引发“自我怀疑”——当他人的“完美青春”刷屏,人们会下意识否定自己平凡却真实的日常,忘了那些没有聚光灯、却充满烟火气的瞬间,才是大多数人青春的本来模样。
面对AI与青春表达的碰撞,我们无需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极端,而应确立“技术向善”的清晰边界。技术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守住底线:不盗用他人劳动成果,不伪造未曾经历的场景,不沉迷脱离现实的虚假精致。更重要的是,要将AI定位为“表达助手”而非“创作主体”——用它优化真实瞬间的呈现时,不忘保留体验过程的独特性。就像用AI调整风景照色调时,主动标注“原图摄于校园西操场,雨后初晴偶得,内容由AI优化”。既坦诚技术的参与,也让拍摄时的场景、心境与体验感一同被记录,让青春的“像素”里,不仅有精致画面,更有可触摸的真实。
“豆包还是太权威了!”这句赞叹的真正意义,应是技术让真实的青春更精彩,而非让虚假的青春看起来更真实。青春不是一场追求“爆款大片”的竞赛,而是一次充满独特体验的旅程。AI时代的青春叙事,需要技术赋能,但更需要真实坚守。唯有让技术服务于真实表达,而非替代真实经历,我们才能在像素定格的瞬间与岁月沉淀的记忆交织中,留下经得起时光检验的青春印记——那印记里或许没有完美滤镜,却有着最鲜活、最滚烫的人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