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有些话题不太方便探讨,那不妨聊聊韩国女网红尹智雅遇害的那个案件。
国内有些话题不太方便探讨,那不妨聊聊韩国女网红尹智雅遇害的那个案件。
一提到「榜一大哥」,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一位极为漂亮的姑娘在镜头前绽放笑容,屏幕上火箭、游艇之类的礼物疯狂刷屏,好似不要钱一般。
角落里,一个闪着金光的 ID 稳居榜首。
底下粉丝高呼大哥厉害,主播激动得几近落泪,而像我们这样的吃瓜群众则划着手机暗自思忖,这位仁兄家里得是什么样的家境啊?
但要是屏幕那头的“国王”,在现实中已然输得精光,甚至连底裤都不剩了呢?
他刷出的每一艘游艇,都如同是从他现实生活那艘摇摇欲坠的破船上,抠下来的最后一块木板。
当这个用债务堆砌起来的美梦破碎时,他会做出什么举动?
尹智雅的死亡,便是答案。
实际上,直播打赏这事并非新鲜玩意儿。
很早以前戏班子里有人捧角儿,夜总会里有人送花篮,本质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互联网将此事彻底盘活,规模发展得无比庞大。
特别是在咱们东亚地区,不像欧美实行订阅制那种稳定的月供模式,我们这儿的玩法更为猛烈。
在咱们这儿,尤其是进行 PK 时,短短几分钟就能烧掉一套房的首付。那可不只是简单的打赏,而是将虚荣心、好胜心全都架在火上炙烤。
为何这事儿在韩国闹得如此沸沸扬扬?
因为他们那里的“造星文化”与直播相互交融,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主播们都带着半个明星的光环。
行凶的崔某,可不只想当个普通粉丝。
他给自己安上了 CEO 的头衔,妄图把虚拟世界里的风光,转化为现实中的生意,将尹智雅变成自己的资产。
一边是现实中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另一边是虚拟世界里的身份暴露,两边压力一挤,人就彻底崩溃了。
说白了,所谓的“榜一大哥”,很多时候就是平台算法与人的虚荣心共同吹出的巨大泡沫。
从三个角度剖析此事,会看得更加透彻。
其一,金钱方面。
直播打赏,本质上就是把偶像提供的服务拆分售卖。
你刷十块钱,能换来一句“谢谢哥哥”;刷一千块,她会为你唱首歌;成为榜一,你买到的是整个直播间的尊崇以及她给予的特殊待遇。
你的每一种感受,都被明码标价。
崔某玩得更为极端,他并非单纯来消费,而是想“坐庄”。
他凭借刷礼物积累的“信誉”,与尹智雅签订合同,企图用网络上的名气,在现实中谋取钱财。
这跟金融领域加杠杆如出一辙,用借来的钱在网上伪装成有钱人,再用这个虚假身份,在现实中勾勒更大的蓝图。
结果如何呢?
案发当日,他家房子因欠债被收走。现实中的杠杆断裂。紧接着,尹智雅提出终止合作,这等于戳破了他在虚拟世界里的身份。
他破产了。
是双重破产。
最终只能以最血腥的方式强行平仓。
其二,掌控感层面。
崔某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人?
一个负债累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失败者。
但在尹智雅的直播间里,他却是主宰一切的神。
他一句话,能让主播喜笑颜开;他一出手,就能决定一场 PK 的胜负。
这种感觉实在是令人欲罢不能。一个人在现实中越是匮乏什么,就越渴望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弥补。
那个直播间,成了崔某人生最后的舞台。
所以当尹智雅表示“不再合作”,对他而言,可不只是生意告吹那么简单。
其背后的潜台词是:你所营造的一切都是假象。她拿走的是他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证明自己“还活着”的最后一丝希望。
对于一个在现实中一无所有的人来说,网络上那个“国王”的身份,就是他的命根子。
谁要是动了,他就会跟谁拼命。
其三,孤独因素。
这可不单单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
在当下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仿佛一座孤立的岛屿,传统的社交圈子日益式微。
直播间这类场所,就成了人们临时抱团取暖的地方。成千上万孤独的人,围绕着一个光芒四射的主播,佯装成一个集体。
“榜一大哥”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他是这个虚拟部落的象征。他每一次慷慨砸钱,都是在为所有人证明“我们超厉害”。
崔某刷礼物时,他收获的不仅是主播的感谢,更从成千上万的观众那里,获得了一种身份认同。他不再是失败者崔某,而是“我们家的守护大神”。
当一个人把全部的自我价值,都寄托在这种脆弱且单向的网络关系上时,结局往往容易失控。
所以,这起案件根本不是什么粉丝爱得疯狂,而是一场“虚拟身份的破产清算”。崔某杀害的并非尹智雅本人,而是那个戳穿他所有谎言的象征。
此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如今这个时代,虚拟身份有时比真实身份更为关键。因为它既容易被塑造,也极易被摧毁。
我推测,这件事不会就此画上句号。
接下来或许会出现一些改变:说不定以后会有专门保护游戏账号、虚拟身份的保险;平台大概率也得想办法,给那些砸钱行为异常的大哥设置一个“冷静期”;网红公司呢,核心业务可能会新增一项,教导主播如何与粉丝保持“安全距离”。
下次再看到直播间里火箭礼物不断刷屏时,可以思考一下,屏幕闪烁的光芒,究竟照亮的是一个人的梦想,还是另一个人的深渊。
这种打赏行为,到底是情感的自由抒发,还是平台对人性弱点的一次精准捕捉?
有时候,我也难以分辨。
来源:精彩洪洪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