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职务,外界多将其视为“从经营层退场”的信号,却鲜少关注这一动作背后,娃哈哈“三方分立”股权结构下潜藏的博弈暗流。作为持股29.4%的第二大股东,她的“退”并非博弈终结,反而让围绕股权归属、商标控制权与利益分配的三场潜在
2025年9月,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职务,外界多将其视为“从经营层退场”的信号,却鲜少关注这一动作背后,娃哈哈“三方分立”股权结构下潜藏的博弈暗流。作为持股29.4%的第二大股东,她的“退”并非博弈终结,反而让围绕股权归属、商标控制权与利益分配的三场潜在股权大战,逐渐从隐性走向显性,成为影响娃哈哈未来走向的关键变量。
一、第一场暗战:职工持股会24.6%股权的归属之争
娃哈哈股权格局的破局点,藏在占比24.6%的职工持股会股权中。这部分股权不仅是打破“国资46%、宗馥莉29.4%”制衡僵局的关键,更直接决定宗馥莉能否重掌相对控制权,而离职员工的诉讼已让这场争夺提前进入“预热阶段”。
此前市场普遍认为,宗馥莉通过关联方间接掌控职工持股会,形成“宗氏阵营54%(29.4%+24.6%)”的联合控股态势,这也是她能跻身管理层并担任董事长的重要支撑。但2025年以来,数十名娃哈哈离职员工以“股权代持未公示、离职后权益未妥善处置”为由提起诉讼,要求确认自身对职工持股会股权的合法权益,导致这24.6%股权的归属、投票权均陷入司法争议,工商层面的股权变更至今停滞。
宗馥莉离职后,这场股权之争的紧迫性显著升级:若诉讼胜诉,她重新明确对职工持股会股权的控制权,将再次形成“54%联合控股”,虽无法完全主导国资持股46%的娃哈哈,但足以对重大决策(如经营层任免、核心投资)形成强力制衡,甚至间接影响企业战略方向;若败诉,职工持股会股权可能被拆分或由国资牵头重组,宗馥莉将彻底沦为“单一第二大股东”,与国资的话语权差距进一步拉大,后续连分红比例确认、股东知情权行使都可能引发新纠纷。目前杭州当地法院已受理案件,尚未开庭,这部分股权的“归属悬念”,正是第一场潜在股权大战的核心导火索。
二、第二场明战:“娃哈哈”商标权的授权之争
股权博弈早已跳出“持股比例”范畴,延伸至“品牌控制权”领域,而“娃哈哈”系列商标的使用授权,正成为宗馥莉与国资股东最直接的冲突点,这场大战已出现“局部交火”迹象。
根据娃哈哈股东协议约定,“娃哈哈”旗下387件核心商标的使用,需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宗馥莉任董事长期间,曾推动将部分商标转入其全资控股的宏胜集团,试图实现“品牌与产能联动”,但因国资股东以“损害集体品牌权益”否决而失败。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下半年,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因“商标授权到期未获全体股东同意续期”,被迫将产品换标为“宏胜饮用水”,直接导致该区域销售额下滑15%(数据来源:行业渠道调研报道)。
宗馥莉离职后,这场商标授权之争大概率愈演愈烈:一方面,宏胜集团承接娃哈哈近1/3产能,若无法获得“娃哈哈”商标长期稳定授权,其产能消化、利润增长将受严重制约,因此她必然以股东身份持续推动授权谈判;另一方面,国资股东担忧“商标向宏胜倾斜”会稀释娃哈哈本体品牌价值,坚持“商标优先服务企业自有产能”,双方在授权范围、期限、费用上的分歧难以调和。一旦某一方在股东会上否决对方提案,或可能触发“商标使用合规性”相关法律争议,让这场明战彻底公开化。
三、第三场潜战:产能与渠道的利益分流之争
股权博弈的本质是利益分配,而娃哈哈与宏胜的“产能联动”,正暗藏一场关于“利益分流”的潜在股权大战,宗馥莉的离职或让这种“隐性博弈”转为“显性冲突”。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宏胜集团净利润达47亿元,是娃哈哈集团同期净利润的254倍(数据来源:企业公开年报)。宏胜的核心优势,正是承接娃哈哈核心产能——其在四川、甘肃等地的工厂,主要生产“爽歪歪”“AD钙奶”等爆款产品,同时共享娃哈哈全国经销商渠道。这种“娃哈哈出品牌渠道、宏胜出产能”的模式,在宗庆后时代因“家族掌控全局”未引发争议,但随着宗馥莉离职、国资话语权提升,关联交易合理性开始受质疑。
国资股东已多次在股东会上提出“审查产能合作协议”,认为“宏胜以低价获取核心产能与渠道,实质是娃哈哈利益向宗馥莉个人企业分流”,并提议“重新核定合作价格、限制宏胜使用渠道范围”;宗馥莉则主张“宏胜产能扩张是当年娃哈哈保卫战的战略成果,合作定价符合市场规律”。双方分歧看似是“关联交易争议”,实则是“股权对应利益分配权”的博弈:若国资推动修改合作条款,将直接冲击宏胜利润,宗馥莉作为宏胜全资控股人,必然以娃哈哈股东身份强力反对,甚至可能通过“否决企业重大投资”反击,形成“你制约我产能、我制约你发展”的潜战局面。
终局推演:难成“大战”,但将长期拉锯
从当前格局看,三场潜在股权大战虽有爆发风险,但难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激烈对抗,更可能呈现“长期拉锯”态势。
一方面,“国资46%、宗馥莉29.4%、职工股24.6%”的股权结构,决定了“无一方能单独主导决策”,任何一场大战爆发都需“至少两方共识”,但国资与宗馥莉核心诉求不同,职工股又处争议中,难形成稳定联合阵营;另一方面,“娃哈哈品牌”是各方共同利益基石——无论哪方都清楚,“股权大战过度激烈”会损害品牌形象与市场份额,最终导致各方利益受损,因此博弈中会保持“底线克制”。
但可以确定的是,宗馥莉离职并未终结娃哈哈股权博弈,反而让潜藏矛盾更清晰暴露。这三场围绕“股权归属、商标授权、利益分流”的博弈,将贯穿企业未来数年发展,而每一场博弈的走向,都将影响这个民族品牌的命运:是在博弈中找到“多方共赢平衡”,还是在拉锯中消耗品牌势能,答案仍藏在各方的博弈智慧里。
1. 本文核心事实均来自公开财经报道、企业年报、股东会议案披露及行业调研数据,细节以权威记载为准。
2. 文中“潜在大战”表述为基于股权结构与争议焦点的客观推演,不构成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定性预测。
3. 本文为个人观点,禁止转发、抄袭及商业使用。
来源:大华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