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车厢,像一个微型的乡土驿站,时常满载着乡亲们托带的物品:一包自家炒制的山茶,几罐风味独特的客家娘酒,或是一封从远方捎回的证件。这份工作,为他带来一份微薄收入,更让他成为了城乡之间一道温情的桥梁。
--是车轮连接了城乡,也是镜头照亮了归途。
在粤东北的青山绿水间,在连接东莞与和平县彭寨镇的两百多公里公路上,网约车司机熊优福日复一日地行驶着。
他的车厢,像一个微型的乡土驿站,时常满载着乡亲们托带的物品:一包自家炒制的山茶,几罐风味独特的客家娘酒,或是一封从远方捎回的证件。这份工作,为他带来一份微薄收入,更让他成为了城乡之间一道温情的桥梁。
而当车轮停止转动,他拿起摄像手机,化身为“客家福宝哥”时,他的旅程便从物理空间延伸至了更广阔的情感与梦想之地。他与叶林青、黄德标、刘晓涵等几位志同道合的老乡一起,将镜头对准了他们深爱的土地。
一、镜头向下,看见乡土中国的真实脉动
起初,拍摄只是兴趣。田间地头的劳作、乡镇圩日的喧嚣、传统习俗的传承、乡村一砖一瓦的变化……都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没有华丽的剧本,没有精致的布景,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与发自肺腑的淳朴笑声。
在他的视频里,你能看到客家人勤劳坚韧的品格,也能感受到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温情。这些充满泥土气息与真挚情感的片段,仿佛一泓清泉,涤荡着都市人焦灼的心灵,迅速吸引了数十万粉丝的关注。
许多远在他乡的游子在评论区留言:“看着福宝哥的视频,就像回了一趟家。”这份跨越山海的共情,让熊优福意识到,他手中的镜头,拥有的不仅是记录的力量,更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二、村超风口,从“记录者”到“推荐官”的蜕变
2025年,一个重要的机遇降临。在好友叶林青的推荐下,熊优福成为了“村超全国赛广东和平赛区”的推荐官。
身份的改变,意味着责任的加重。他的镜头,不再仅仅满足于捕捉田园牧歌的闲适,更开始有意识地为家乡代言。从村超开幕式的人声鼎沸,到赛场内外的拼搏与喝彩,他用独特的视角,将家乡的活力与热情,生动地传递到更广阔的网络世界。
也正是这次机遇,让他结识了和平县自媒体助农团的发起人“光头新农人”。一番深入交流后,熊优福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充满理想的队伍。他找到了将个人爱好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得更好途径。
三、脚步为亲,用脚步丈量助农的每一公里
加入和平县自媒体助农团,让熊优福的创作轨迹发生了深刻变化。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和平县的各个角落:
“走进大坝石陂村果园”,他让饱满多汁的猕猴桃触达了城里的消费者;“走进彭寨土厘村果园”,他将清甜可口的荔枝从枝头“带货”到网友的餐桌;在“富联村奖学会仪式”上,他记录下乡村尊师重教的传统,传递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走进长塘阳坑村”、“走进下车汇友农场”,乃至“走进龙川”,他的足迹延伸到更远的邻里县市。
他的视频,成了一张张动态的、有温度的“乡村名片”。他不只是展示产品,更是讲述产品背后的人与土地的故事。通过他的镜头,网友们看到了果农们被阳光晒得黝黑的脸庞上质朴的笑容,看到了他们对待作物如孩子般的精心呵护。这份真实的信任感,是任何商业广告都无法替代的。
四、初心不忘,在带货中延续乡土情怀
最近,熊优福开始了新的尝试——拍摄带货短视频。这既是顺应潮流,也是助农初心的深化。
“一方面可以把家乡好的农产品带出去,解决乡亲们‘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增加一份收入,让这份公益事业能更可持续地做下去。”熊优福这样解释他的初衷。
他的首次拍摄带货视频,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但也卖出了几十单土特产。屏幕那头是顾客收到好物后的满意,屏幕这头是村民们舒展的眉头和增收的喜悦。他成功地将自己积累的流量,转化为了助力乡村发展的实实在在的“能量”。
五、远方与故乡,一条用热爱铺就的归途
从网约车司机到自媒体达人,再到村超推荐官和助农团骨干,熊优福的身份在不断叠加,但内核始终未变——那份对故乡的赤子之心。
他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和平县的乡村生活和乡村好物,把更多好的农产品推广出去,也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回到家乡创业。”
熊优福的故事,是这个时代无数心怀乡愁、愿为故乡奋斗的缩影。他让我们看到,科技赋能下的乡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他让我们相信,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能成为照亮故乡的一束光。
他的车轮,依旧在连接城乡的公路上奔跑;他的镜头,依旧在记录着乡土中国的变迁与魅力。这条路,是走出大山的物理之路,更是用热爱与坚持铺就的,照亮故乡的回归之路。
这个世界从不缺奔跑的人,缺的是知道为什么奔跑的人。熊优福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流量密码,不在算法里,在泥土里;真正的成功,不是离开家乡,而是让家乡离不开你。
来源:鱼丸哈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