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夸父启明”这四个字,听起来像神话,其实是一口直径十八米、四百吨重的“大锅”——锅沿离地两层楼高,锅底焊得比潜艇还严,里头要装一亿度的火球,却连一张A4纸厚的钢板都不许烧红。
“夸父启明”这四个字,听起来像神话,其实是一口直径十八米、四百吨重的“大锅”——锅沿离地两层楼高,锅底焊得比潜艇还严,里头要装一亿度的火球,却连一张A4纸厚的钢板都不许烧红。
中核集团把底座的焊缝照片发到网上,评论区最高赞只有一句:这哪是焊工,这是给太阳打补丁。
焊完最后一道缝,工程师们没开香槟,集体去食堂点了碗面。
项目总师也端了个塑料托盘,排队加醋,跟旁边90后技术员聊的是“2030年能不能别加班”。
没人提“人类能源自由”那种大词,大家心里门儿清:先把400吨的铁家伙平安立住,再说后面的事。
立住只是开场。2023年12月,合肥那边的EAST把火球稳了403秒,比上一回多撑了302秒,相当于让闪电在瓶里多待四首歌的时间。
消息出来那天,B站弹幕刷屏“403秒能听完《孤勇者》”,有人补刀“还能剩20秒骂老板”。
外行看热闹,内行盯的是数字背后的材料——钨铜合金偏滤器,2000万度烤完不变形,国产的;Nb3Sn超导磁体,20特斯拉,把地铁票都能吸成折叠刀,也是国产的。
一句话:以前卡脖子的清单,现在能打成包发快递。
快递下一站,福建霞浦。
海边滩涂正晒着海带,拐个弯就是未来聚变示范堆的厂址。
当地渔民听说“人造太阳”要来,第一反应是“以后出海不用带灯了”。
项目部赶紧科普:电站烧的是氘氚,不是海水里捞的盐,灯还得照常买。
渔民“哦”了一声,转头去打听要不要招叉车工——工资比晒海带高两倍。
高工资背后是高赌注。
中核集团把可控核聚变列为“唯一方向”,听起来像押大小,其实是翻箱倒柜找出路:风光电便宜,但储能贵;火电稳定,但碳排要命;核电裂变行,但乏燃料池越攒越满。
聚变是那条“理论上干净、实际上还没人跑通”的赛道,不押它,难道押煤炭翻红?
于是2023年11月,中国跑去ITER开会,自带板凳,主动认领超导磁体和偏滤器两大件——相当于去别人家厨房,自带锅铲还负责刷碗。
欧盟代表私下吐槽:“中国人把最重的活抢走了,连螺丝都不剩。
”中方代表回得也实在:“我们人多,加班不心疼。
”
加班表已经排到2035年:2025年“夸父二号”要摸到Q>5,2030年“夸父启明”首次发电,2035年50万千瓦机组并网。
听起来像下饺子,其实每一步都是悬崖。
Q值=输出能量÷输入能量,目前世界纪录是1.3,商用得翻十倍。
有人算过,把Q值从1.3拉到10,难度相当于让自行车瞬间变高铁,轮子还得用原来的。
更麻烦的是氚——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得靠锂包层自己“下蛋”。
一公斤氚,市价三亿美元,烧一天就蒸发几克,钱包先聚变。
钱包问题,中核集团换了个说法:先养市场,再降成本。2023年聚变产业链已经卷出2000亿规模,从超导线圈到高真空泵,连氦检漏仪都有上市公司押注。
券商路演PPT里,聚变概念股被包装成“下一个光伏”,散户听得热血沸腾,研究员私下嘀咕:“要是2030年点火失败,这故事怎么圆?
”圆不圆都得继续,因为国际专利榜中国已经占38%,排第一,退路就是给别人交学费。
交学费的日子刚过去没几年,没人想再体验一遍。
体验过最苦日子的,是那群焊工。400吨底座焊完,他们中的大部分被派去霞浦新工地,住活动板房,夜里听海风拍屋顶。
有人把焊缝照片设成手机壁纸,说将来带孙子来参观,可以指着钢板接缝吹牛:“爷爷当年拿焊枪给太阳缝过鞋底。
”吹牛归吹牛,壁纸照片放大看,每道鱼鳞纹都留着细小的气孔——肉眼几乎看不见,探伤仪却滴滴响。
工程师没让返工,只在报告里写:气孔尺寸小于标准,不影响安全,但下次得更好。
这句“下次更好”,贴在食堂门口,比任何横幅都管用。
管用是因为大家心里装着同一把尺子:聚变堆要是真成了,后代就不用再挖煤;要是败了,就当给科研攒块垫脚石。
垫脚石也分高低,中国这次选的是最难的那块——紧凑型燃烧等离子体。
翻译成人话:把上亿度的火球塞进更小的笼子里,省材料、省土地、省时间,风险是“笼子”一挤就炸。
国外同行劝:“慢慢来,先做大尺寸。
”中方回:“地价贵,等不起。
”一句话把天聊死,却也是大实话。
东南沿海每平米工业用地拍成天价,不紧凑,难道去沙漠里种太阳?
太阳还没种出来,月亮先被写进计划书。
氦-3聚变技术已经立项,理由很直接:月壤里氦-3储量够地球用一万年。
听起来像画饼,但航天局已经让探测器去月面踩点,采回来的样本每克价值堪比黄金。
科研团队把样本放在合肥实验室,用激光打一下,测出的反应截面数据立刻加密上传云端。
有人问:“万一月球采矿亏本怎么办?
”研究员耸肩:“先把数据攒够,亏不亏是2050年老板的事。
”
老板们也没闲着。2024年刚开年,三家民营资本跑到中核总部,开口就要参股“夸父启明”。
被拒后,转头去找做超导线的供应商,硬是把一条产线包圆,合同里写着“不管良品率,先锁产能”。
供应商老板晚上撸串,跟朋友说:“以前求爷爷告奶奶卖线圈,现在资本追着喂饭,感觉像做梦。
”朋友回:“梦醒要是没点火,你就得跳海。
”老板端起啤酒:“跳海前也得把订单交完,跳得踏实。
”
踏实感在一线工地最具体。
霞浦工地夜里十点,塔吊灯像小太阳,照得海面发白。
保安大叔巡夜,捡到一块掉落的钨铜边角料,揣兜里想给儿子打戒指,被工程师拦下:“这玩意儿每公斤两万八,丢了要报案。
”大叔赶紧上交,第二天项目部发通报表扬,奖励五百块。
大叔把奖金换成香烟,分给同宿舍的焊工,说:“等电站发电,我请你们看真的不落的太阳。
”大家哈哈笑,笑完继续上工,因为都知道:神话是写出来的,焊缝是焊出来的,一天不焊,一天就没神话。
焊到2030年,如果火球真的在十八米的大锅里乖乖燃烧,电网那头会多一盏最先亮起的灯。
没人知道灯在哪儿,但项目部已经留好位置——第一度电不送工厂不进万户,只点亮厂房门口那盏老式钠灯,灯罩锈迹斑斑,像给未来留一点过去的影子。
灯亮那一刻,估计还是没人喊“能源自由”,大家大概率拍拍身上的灰,去食堂点碗面,多加一份醋。
毕竟,把太阳装进锅里的事,说到底是下一顿饭的事。
来源:成熟生活家ppQ3p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