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甘肃成县沙坝镇,野马河畔草木葱茏,村道民居整洁有序,中药材田里管护正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笑语盈盈……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画卷在成县大地上徐徐铺展。这背后,是沙坝镇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初秋的甘肃成县沙坝镇,野马河畔草木葱茏,村道民居整洁有序,中药材田里管护正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笑语盈盈……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画卷在成县大地上徐徐铺展。这背后,是沙坝镇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秀美的成县沙坝镇杨坝村(陈争强 摄)
网格化管理激活乡村“源动力”
秋日里的成县沙坝镇,秋雨连绵,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杨坝村上谷驮社网格员杨希贵却无意欣赏这秋景,接到近期有一场大雨的天气预报,要趁着雨前到他包抓的群众家里,仔细查看房屋是否存在漏雨隐患,检查院落周边的排水沟是否畅通。
“这里离山坡比较近,一定要注意防范地质隐患,有任何异常要及时给我说,我会联系村上安置好你的生活。”杨希贵一边查看,一边向牛笑提醒着地质隐患安全预防要求。
叮嘱完后,杨希贵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户村民家中,继续着他网格员的巡查工作,用自己的一步步脚印,守护着网格内的安宁与祥和。
村干部为群众提供便利的贴心服务(刘建军 摄)
在杨坝村,和杨希贵一样的网格员有8个人,他们按照村上划分的责任区域,每日穿梭在村间小道,不仅关注着房屋安全、地质隐患这些大事,还细心留意着邻里间的琐碎小事。哪家有困难需要搭把手,哪户有矛盾需要调解,网格员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用他们的热情和耐心,编织起一张覆盖全村的温暖网络。
“过去办事我们要到村上或镇上去办,现在网格员上门服务,坐在炕头就能办,省时又省力。”沙坝镇杨坝村村民王落石指着手机里的网格群感慨。
开展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现场说事会 (陈海龙 摄)
网格很小,小到只是几处院落、几户人家;网格又很大,大到装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近年来,沙坝镇立足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依托各级党组织,构建起“镇级总网格—村级网格—社级网格—户级网格”四级治理体系,将12个村划分为84个社级网格,218个户级网格,314名网格员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用细致入微的工作,让乡村治理的“大动脉”更加畅通无阻。
特色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以前,我们村是最穷的村子,村民单靠种田过日子,村里到处是土路,房屋也很破旧。这些年变化太大了,村民通过种淫羊藿、连翘等中药材,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漂亮的平房,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村里的变化,52岁的成县沙坝镇桦树村村民王新宏如数家珍。
桦树村群众正在套袋收集淫羊藿种子(刘建军 摄)
桦树村的巨大变化,离不开该村党支部的坚强引领。面对土地碎片化、产业单一、群众收入薄弱等现实挑战,该村党支部通过深入调研,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等条件,敏锐发现淫羊藿、连翘等中药材种植蕴藏的巨大潜力,党支部迅速行动起来,经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明确发展路径、凝聚各方合力,确保产业振兴有方向、见实效。
“我在村上的号召下返乡流转土地140多亩,发展淫羊藿种植产业,今年采收淫羊藿8吨,种子200多斤,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产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桦树村种植大户王丽超说。
群众在村办养殖场忙碌工作(陈争强 摄)
王丽超不仅将自己的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而且为村民提供专业的种植技术培训,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给予细致指导,带动30多户群众发展淫羊藿200多亩,将一片片原本撂荒的土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曾经贫困的乡村如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王丽超与沙坝镇签订了招商引资合作协议,计划开展淫羊藿育苗200亩,预计下一步新发展淫羊藿种植面积500余亩,并配套建设加工车间,对淫羊藿进行初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乡村山地资源真正变成了致富的“金饭碗”。
“产业选准了,集体增收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更强了,我们为村民办事的底气更足。”桦树村副主任刘金芳感慨地说。
淫羊藿只是沙坝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发展连翘、桔梗、五味子、苦参等中药材8000多亩,栽植核桃3万多亩,花椒1000多亩,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多点开花局面。同时,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通过招引、村企联合、自办企业等方式引进规模企业8个,建成农业合作社41个,培育产业发展乡土人才148人,有力推动了全镇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文明铸魂提升乡村“精气神”
“党员要带头抵制高额彩礼,争当勤俭节约的表率,为群众树立起对照的标杆,才能发挥引领文明新风的作用。”在杨坝村民事直说会上,老党员刘志刚对移风易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明新风是乡村发展的魂,沙坝镇聚焦群众需求和发展实际,以党员示范破题、以阵地宣传造势、以自治机制兜底,突出“党员带头、机制保障、氛围浸润”原则,找准病灶,开准方子,直面乡村建设问题,推动移风易俗从“外在要求”变为“内在自觉”,让文明乡风成为农区“软实力”,确保移风易俗有抓手、有氛围、有实效。
志愿者们定期走访空巢老人家庭(陈海龙 摄)
在羽川村王润祥家中,志愿者们正和92岁的王大爷唠家常,耐心为他讲解医保政策。65岁的王润祥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感激。他说:“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多亏了这些志愿者常来帮忙照顾老父亲,他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啊!”这简单而又真挚的话语,道出了无数空巢老人的心声。
在沙坝镇孤寡老人家中、产业发展的田间地头、红白喜事的现场,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让党的每一项政策落地有声、每一件民生事实温暖人心,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群众纷纷响应,一场由表及里的移风易俗革命正在沙坝镇悄然而起。
农技志愿者为群众进行连翘修剪技术培训 (刘建军 摄)
“我们立足农村乡镇发展实际,紧扣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明培育等重点任务,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农区发展优势,将党建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用活网格化管理,抓实产业发展,涵养文明乡风,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农区高质量发展。”沙坝镇党委书记任亮说。
如今的沙坝镇,从田野到村庄,从网格到文明新风,红色引擎激发出乡村活力,以特色产业为纽带,串联起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合力,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让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刘建军)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