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一品牌|建宁:“边界蒲公英”绽放在闽赣省际边界的“法治之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0:38 1

摘要:“李大哥,您家林地和江西老表的地界纠纷,咱按民法典里物权编的规定捋一捋……”近日,在闽赣两省交界处的建宁县里心镇,省际“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队员老甘正用方言调解一起跨区域林权纠纷。这场“跨省调解会”上,来自福建建宁与江西南丰的“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手

“李大哥,您家林地和江西老表的地界纠纷,咱按民法典里物权编的规定捋一捋……”近日,在闽赣两省交界处的建宁县里心镇,省际“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队员老甘正用方言调解一起跨区域林权纠纷。这场“跨省调解会”上,来自福建建宁与江西南丰的“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联手摆事实、讲法律,不到两小时就化解了两家人持续三个月的矛盾。这是建宁县创新打造“边界蒲公英”普法品牌、推动省际边界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破界·融法于俗

打造“边界桥头堡”普法强阵地

建宁县地处闽西北,与江西南丰、广昌县接壤,绵长边界线上曾因权属交叉、习俗差异等问题,矛盾纠纷频发。“以前一遇到跨县纠纷,两边各管各的,群众来回跑断腿也难解决。”里心司法所负责人但唐涛坦言。

整合力量,组建跨界普法“生力军”。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建宁县以里心镇为核心枢纽,主动联合江西省南丰县、广昌县接壤乡镇,将边界线上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优秀人民调解员以及建宁特色的“蒲公英”普法志愿者等基层法治骨干力量进行跨省域整合。精心组建了“省际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突破了省籍限制,成员兼具熟悉本地民情与了解邻省风俗的双重优势,成为活跃在闽赣边界线上流动的法治“宣传队”和纠纷“灭火队”。近三年来,共开展省级边界普法宣传12次,宣传受众超过10000余人次。

深耕阵地,构筑法治长廊“风景线”。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大力推进闽赣边界接边区域普法阵地集群化建设。在里心镇及毗邻的江西村镇交通要道、村民聚集区,积极规划和建设“边界普法宣传长廊示范带”。通过图文并茂的法治展板、通俗易懂的案例解析、朗朗上口的法治标语,将法治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乡村景观,打造“抬头见法、驻足学法”的沉浸式环境。同时,重点将边界线上的基础较好、治理有效的村(社区)培育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发挥其示范辐射效应,形成“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辐射”的法治文化阵地新格局,让法治成为边界地区看得见、摸得着的“风景”。

民俗为媒,唱响法治宣传“和谐曲”。深刻把握闽赣边界村民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近、文化同根同源的特点,“省际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将普法宣传与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节日(如庙会、赶圩、传统节庆)深度融合。精心编排以边界村民身边事、常见纠纷为原型的法治小品、快板、三句半、山歌等文艺节目。用“乡音”演绎“法理”,用“俗语”解读“条文”,将生硬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家乡话”和“身边戏”。一场场在田间地头、祠堂广场上演的“法治文艺轻骑兵”巡演,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在欢声笑语中播撒了法治的种子,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边界法治氛围。

织网·精准滴灌

实现法治服务“无缝隙”

“我想给在外打工的儿子签份劳务合同,该注意啥?”今年3月,建宁县客坊乡村民王大姐拨通“边界蒲公英”普法热线。1小时后,“边界蒲公英”就带着“劳务合同范本”登门,逐项解析合同条款。这种“点单即达”的法律服务,正是“边界蒲公英”服务队针对边界群众需求推出的创新法治服务。

“走出去”普法,畅通“最后一公里”。针对边界村落分散、信息相对闭塞的特点,“边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大力推行“走出去”的流动普法模式。服务队员们肩背普法包,手持宣传册,足迹遍布边界线上的每一个村落、每一户人家。通过开展“法治讲座进祠堂”、“法治电影进村部”、“法治夜校进小组”等活动,聚焦边界群众最关切的林权纠纷、婚姻家庭矛盾、民间借贷风险、电信诈骗防范等法律问题,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精准宣讲和答疑解惑。这种“送法入户”、“炕头普法”的形式,有效消除了普法盲区,真正将法治服务送到了边界群众的“家门口”和“心坎上”。近年来共发放宣传册15000余份,解答民众法律问题超2000余人次。

“菜单式”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为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边界蒲公英”创新推出“菜单式”普法服务。通过前期走访调研、设置普法需求征集箱、线上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边界村民的法律困惑和服务需求。根据汇总的“需求清单”,精心准备涵盖婚姻继承、土地承包、劳务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等不同主题的“普法菜单”。村民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点单”,服务队则按需“配菜”送课上门,实现普法内容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匹配,变“我讲什么你听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

“调普结合”实战,化解矛盾于萌芽。“边界蒲公英”不仅是普法宣传员,更是矛盾调解员,在实践中探索出“调解中普法,普法促调解”的“调普结合”工作法。服务队员在参与调解边界山林水土、邻里纠纷、小额经济等矛盾时,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的讲解贯穿调解全过程。一边依法依理调解矛盾,一边就案说法普及法律知识,既解决了当下的纠纷,又教育了涉事群众及周边村民,起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这种将法律服务与纠纷化解无缝衔接的方式,成为预防和减少边界地区矛盾纠纷的“稳压器”。近三年共化解边界矛盾纠纷125件,涉案总金额达2500余万元。

“云端”延伸,解锁智慧普法“新姿势”。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拓宽普法覆盖面。建宁县司法局加强与江西南丰、广昌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推广“尚法建宁”微信公众号线上普法矩阵。利用平台,定期推送与边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解读、典型案例分析、普法短视频、在线法律咨询入口等内容。同时,探索建立边界地区线上普法联络群,方便及时解答群众疑问、发布预警信息。这种“指尖上的普法”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身处偏远边界村落的群众也能便捷地获取法律服务,解锁了普法宣传的“新姿势”,有效扩大了“边界蒲公英”的辐射半径和影响力。

融合·根植沃土

厚植法治文化“新底蕴”

2024年5月,在客坊乡的客家宗祠内,一场主题为“族规家训与现代法治”的讲座吸引了闽赣两地村民驻足聆听。80岁的客家老人谢老感慨道:“老祖宗说‘邻里和睦’,这和法律讲的相邻权不谋而合啊!”这样生动的普法场景,正是建宁县创新法治文化建设的鲜活缩影。

“莲”香法韵,浸润和谐乡风。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莲文化底蕴深厚。“边界蒲公英”巧妙地将莲文化中蕴含的“清廉正直”、“和谐共生”、“出淤泥而不染”等精神内核与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普法宣传品设计、法治文化墙绘制、法治文艺作品创作中,广泛融入莲花、莲子等元素,打造具有建宁地域特色的“莲·法”文化标识。通过诠释“莲”与“法”在追求公平、正义、清廉、和谐上的共通性,让法治宣传更富地方韵味和亲和力,潜移默化地引导边界群众崇德尚法。

客韵悠长,凝聚法治意识。闽赣边界客家聚居区文化同源。“边界蒲公英”积极挖掘客家传统文化中“重义守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族规家训”等优秀因子与法治精神的契合点。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对山林水源保护、邻里关系处理等现代法律法规与客家优良习俗、村规民约进行系统阐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依托客家宗祠、围屋等文化地标,常态化开展“法治讲堂进宗祠”“客家围屋话法典”等特色活动,将法治精神融入客家婚丧嫁娶、节庆民俗等日常生活场景,促进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在边界地区交融共生,增强群众对法治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区域有界,法治无疆。如今,“边界蒲公英”这朵法治之花正以“枫桥经验”为养分,在闽赣省际交界处绽放出和谐稳定的新“枫”景,成为新时代边界善治的生动注脚。下一步,建宁县将与江西邻县建立常态化法治协作联席会议制度,让“边界蒲公英”的法治种子在闽赣边界生根发芽。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