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鲁西南、豫东、皖北交界地带的秋收视频,心里总跟着着急 —— 地里积着水,有的地方深到能没过腰,玉米秆歪在泥里,农民只能蹲在水里,用盆把玉米棒子捞出来,满了再浮着盆往岸上送,一趟趟扛着袋子挪,看着就累得慌。
最近刷到鲁西南、豫东、皖北交界地带的秋收视频,心里总跟着着急 —— 地里积着水,有的地方深到能没过腰,玉米秆歪在泥里,农民只能蹲在水里,用盆把玉米棒子捞出来,满了再浮着盆往岸上送,一趟趟扛着袋子挪,看着就累得慌。
我家就在鲁西南,这阵子也被这场连阴雨愁坏了。眼看秋收季到了,可地里太湿,收割机根本进不来,只能靠手掰玉米、肩膀扛。现在家里的玉米才收了一部分,这两天雨还没停,活儿更难干。
之前我早就买好了票,想回家帮着收玉米,可脚受了点小伤,还没好利索,怕沾了水感染,再加上最近事儿也多,没法长时间离开,最后没回去成。还好弟弟回去了,不然那几亩地的玉米真不知道该咋弄。晚上给家里打电话,弟弟说今天刚收完一块地,全是掰完装袋扛出来的,我没亲眼见,可那场景一闭眼就能想出来: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扛着几十斤的袋子,走一步都得使劲儿。
现在农村大多是留守老人,赶上这下雨天大家都忙,想找个年轻人帮忙太难了。要是家在城郊,还能找着打零工的,可离城十几里地的,根本没人来。以前秋收有收割机,虽说不轻松,但也省劲儿不少,今年遇上这多少年不遇的连阴雨,真是难到骨子里了。
更糟的是,今年天气还特别怪。春夏的时候旱得厉害,有的地方玉米都没法种;现在秋收又连着下雨,一波接一波的难。而且玉米价格还不高,现在种地跟 “鸡肋” 似的,丢了吧可惜,不丢吧,从头到尾全是受累,赶上今年这天气,更是让人上火。
前阵子家里还商量,不行就把远点儿的地包出去,可我爸说现在没人愿意包了 —— 这天气收成都难,包过去只会亏得更多。再说,老家那边不像东北,每家每户都是大块地,我们这儿全是小块地,零零散散的,不管是播种还是收割,都特别麻烦。
不光玉米难收,花生也遭了殃。我看视频里,有的地里积水深,花生泡在水里,要是不趁新鲜赶紧拔出来,过几天就会沤烂在地里,大半年的活儿就白干了。
可能没种过地的人没法理解这种苦。就说我家今天收的那块地,一亩半多,湿玉米能收三四千斤,可一袋子只能装六七十斤,靠人背出来,一个人得跑五六十趟。这么多玉米,现在卖的话也就两三千块钱,可后续还得剥皮、晾晒、装仓,要是赶上前几年那样,秋收完玉米还没卖出去,最后又得少卖不少钱。
要是天气好,就算不挣钱,至少能少受点累。可今年这样,要比往常多费几倍的力气,收成还得打折扣。接下来要是天能放晴还好,万一再下雨,收回来的玉米没及时晾晒,还得发霉,又是一笔损失。
粮食对农民来说太重要了。玉米价格不高,种地也未必能挣钱,大多时候也就够糊口,可没人愿意让地荒着 —— 那地里全是庄稼人的心血和汗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没真下过地的人,根本不知道庄稼对种地人的意义,尤其是到了该收的时候却收不回来,那种急得睡不着的滋味,太熬人了。
我对庄稼感情深,爸妈都是农民,上大学前,每个假期我都得下地干活。我特别尊重那些善良又能吃苦的农民 —— 要是单算收益,随便出去打个工都比种地挣得多,可还是有很多人守着土地。土地是中国人的根啊,正是千千万万勤劳的庄稼人,才有了咱们每天吃的粮食。现在不少农村青壮年,农闲时出去打工,农忙了就赶回家收庄稼,这都是他们年复一年的日常。
现在有了收割机、播种机,种地比以前轻松些了,可庄稼人还是逃不开 “靠天吃饭” 的命。真心希望家里有地的朋友,今年的玉米、花生、大豆都能顺顺利利收完,能有个好收成。
其实看完这阵子的秋收场景,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咱们每天吃的米饭、馒头,背后都是农民顶着风、淋着雨换来的。哪怕现在农业越来越发达,可遇上极端天气,农民还是得靠自己的肩膀硬扛。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些受天气影响的农户,比如有人能帮忙协调抽水设备,或者对接靠谱的收购渠道,让他们少受点罪。也希望大家平时能多珍惜粮食,别浪费 —— 你碗里的每一粒米,都是别人在泥水里熬出来的,这份辛苦,值得被看见、被尊重。
来源:农家事发布